[发明专利]110kV柔性电力电缆拔插终端头及其安装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70231.X | 申请日: | 2017-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18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叶兆平;吴文宣;陈彬;游浩;陈金祥;黄博;卞志文;涂恩来;李志华;蔡政权;郭艳雪;林锡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R31/12 | 分类号: | G01R31/12;G01R1/04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5100 | 代理人: | 蔡学俊 |
地址: | 35000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110 kv 柔性 电力电缆 终端 及其 安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110kV柔性电力电缆拔插终端头内置传感器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110kV柔性电力电缆的推广应用,柔性电力电缆的数量和长度不断增多,但由于柔性电力电缆的制造工艺、现场拔插头的现场制作工艺及电力电缆的老化及受潮等种种情况,导则近年来柔性电力电缆的故障也不断出现,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同时给电力的运行和可靠性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柔性电力电缆的制造工艺及拔插头的现场制作工作的不足最先导致电力电缆的局部放电产生,而且局放能够较长期的存在于电力电缆内部,这就给电力工作人员提供了监测电力电缆状况方法,研究表明,对电力电缆的局放监测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电力电缆故障的产生。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10kV柔性电力电缆拔插终端头及其安装方法,通过传感器接收柔性电力电缆的局放信号,然后信号通过馈线端子线发送到带电检测设备或者在线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柔性电力电缆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110kV柔性电力电缆拔插终端头,其特征在于:包括套设在电力电缆上的连接尾管,所述连接尾管的一端设置有法兰用于与电力电缆外侧的环氧套管连接,所述连接尾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一馈线端子,所述馈线端子固定在一带穿孔的盖板上,所述盖板可拆卸地设置在连接尾管侧壁的法兰开孔上,所述馈线端子经同轴线穿过盖板中心的穿孔与设置在连接尾管内用于检测电力电缆局部放电的传感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传感器为套设在电力电缆上的环状结构,环状结构的侧壁开设有连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为螺孔。
进一步的,所述同轴线与传感器连接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螺孔相配合的螺柱,另一端设置有SMA母头。
进一步的,所述馈线端子采用N-SMA同轴连接器,N-SMA同轴连接器与所述SMA母头连接。
进一步的,还包括过渡连接件,所述过渡连接件的一侧经法兰与连接尾管连接,另一侧经法兰与环氧套管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上的穿孔位于盖板中心。
一种110kV柔性电力电缆拔插终端头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将传感器套设在电力电缆的绝缘层上;
步骤S2:将同轴线一端的螺柱安装在传感器侧面的螺孔,接着将连接尾管套装在传感器外侧,套装完成后,保持螺孔与盖板上的穿孔对齐;
步骤S3:将同轴线另一端的SMA母头拉出连接尾管侧壁的法兰开孔外并将连接尾管固定在过渡连接件上;
步骤S4:将伸出法兰开孔的SMA母头和固定在盖板上的馈线端子连接,并将盖板固定在所述法兰开孔上,安装完成。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先剥除电力电缆对应传感器位置的金属护套,露出绝缘层,然后在绝缘层上缠绕聚四氯乙烯薄膜充当缓冲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在所述传感器的上下沿缠绕绝缘胶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专为 110kV柔性电力电缆特点设计的在线监测装置,通过该装置能够实时监测110kV柔性电力电缆的高频信号,并且该在线监测装置通过实验室的试验,能够在现场安装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感器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传感器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同轴线具体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尾管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连接尾管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力电缆;2-连接尾管;21-法兰;22-法兰开孔;3-馈线端子;4-盖板;41-穿孔;5-同轴线;51-螺柱;52-SMA母头;6-传感器;61-连接孔;7-过渡连接件;71、72-法兰;8-环氧套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7023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