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2991.6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611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殷浩;王丽;刘刚;王香君;叶晶晶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蚕业科技开发总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A23L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637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桑叶 除臭 脱涩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桑茶叶的制备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备桑茶叶过程中对桑叶进行除臭脱涩处理的工艺。
背景技术
桑叶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叶,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桑叶含有丰富的粗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质营养元素以及黄酮、生物碱、多糖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明显降糖、降压、清脂、调节免疫等功能。我国广东、山东、浙江、江西等地已成功研发桑叶绿茶、芽茶、袋泡茶等桑叶茶产品,日本也以桑叶制作蒸青绿茶,视其为"长寿茶",桑叶茶已得到囯内外消费者的认可。但是,桑叶茶产品存在技术工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桑叶本身具有浓厚的青涩味,现有桑叶茶产品口感存在涩味明显的缺撼,消费者难于接受,制约了桑叶茶产业化的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本发明提出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下桑叶茶口感苦涩,品质低的问题。
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包括步骤:
1)鲜桑叶釆摘,将出芽的新鲜桑叶芽以及芽下的第一片桑叶和第二桑叶一并完整采下,用温度为2~5℃的凉水清洗浸泡1~2小时,然后滤水控干;
2)杀青,往蒸锅内加入农夫山泉矿泉水,开火加温至60~80℃,然后加入酒精度为53°的贵州茅台飞天,其中,按体积比,农夫山泉矿泉水:53°贵州茅台飞天=20:3,混合均匀然后将滤水控干的鲜桑叶置于蒸锅内,使鲜桑叶淹没浸泡在水中,煮8~10分钟,然后捞起鲜桑叶平摊在蒸锅的蒸板上,继续加热15~20分钟后捞起滤干控水;
3)揉捻,将步骤2)中滤干控水的杀青鲜桑叶置于温度为15~18℃的凉水中漂洗3~5分钟,然后捞起滤干控水并揉捻30~40分钟;
4)渥堆脱涩,在揉捻的鲜桑叶中加入脱涩剂继续揉捻8~10分钟,然后码堆,堆高为25~35cm,然后加盖浸泡有酒精度为53°的贵州茅台飞天的湿棉布,在室温20~23℃,相对湿度65~70%条件下,渥堆24小时,当堆芯温度达40℃时翻堆一次,翻堆不少于3次;
5)汽蒸除臭,往步骤4)中渥堆脱涩的鲜桑叶中加入除臭剂混合均匀,放入蒸锅的蒸板上平铺均匀,在100~110℃的温度下汽蒸20~30分钟;
6)漂洗过滤,将步骤5)中汽蒸除臭的鲜桑叶置于温度为35~45℃的温水中漂洗8~10分钟然后捞起过滤,温水中加入有柠檬水;
7)二次汽蒸,将步骤6)中漂洗过滤的鲜桑叶再次置于蒸锅的蒸板上平铺均匀,在100~110℃的温度下汽蒸5~8分钟;
8)烘焙提香,往步骤7)中二次汽蒸后的鲜桑叶中加入可食用增香剂混合均匀,然后置于烘焙机中在85~90℃的温度下持续烘焙60~80分钟。
上述的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在所述步骤4)中,所述脱涩剂为叶绿素酶和糖苷酶的混合物。
上述的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在所述步骤5)中,所述除臭剂为硅藻土颗粒和活性炭颗粒的混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在渥堆脱涩工序中通过加入脱涩剂进行渥堆发酵,可脱除桑叶的青涩味,使得桑茶汤更加纯和回甘,保证了桑茶汤色的淡黄明丽,在汽蒸除臭工序中通过加入除臭剂,可将渥堆发酵的桑叶中的异味进行物理吸附,保证了桑茶的清香,再经过后续的漂洗过滤、二次汽蒸和烘焙提香,极大程度地去除了桑茶的苦涩味和异味,改善了桑茶的饮用口感,提升了桑茶在色香味上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作出更加清楚完整地说明,下面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进一步说明。
一种桑叶除臭脱涩处理工艺,包括步骤:
1)鲜桑叶釆摘,将出芽的新鲜桑叶芽以及芽下的第一片桑叶和第二桑叶一并完整采下,即一芽二叶的采摘方式,其中,梗长保留3~4mm,最后清理掉残破的或者有虫害的芽、叶。然后用温度为2~5℃的凉水清洗浸泡1~2小时,洗去芽、叶上的灰尘和杂质,然后滤水控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蚕业科技开发总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四川省蚕业科技开发总公司;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299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节电和防止触电的扫地机器人系统
- 下一篇:一种葛根叶袋泡茶及其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