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泵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62662.1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4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杨坤;籍庆祥;李鹏飞;武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5B40/06;F25B37/00;F25B33/00;F25B4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工信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6 | 代理人: | 郭一斐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西城区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系统 及其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泵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其中,该系统包括:发生器、蒸发器、烟气热回收器和换热器。其中,烟气热回收器,烟气热回收器的进气口与发生器的排烟口相连通,烟气热回收器用于接收发生器输出的烟气,并回收烟气的热量;换热器,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换热器,并且,换热器的进气口与烟气热回收器的出气口相连通,换热器用于接收烟气热回收器输出的烟气,并与蒸发器进行换热。本发明中烟气热回收器可以接收发生器输出的高温烟气,进而加热采暖水,使得高温烟气的热量得到了利用;同时,利用烟气的高温对进入蒸发器的空气预热,且烟气的高温可以传递至蒸发器,进而提高了蒸发器的蒸发温度,降低了蒸发器结霜情况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热泵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燃气热泵是一种空气源热泵,具有制热系数高、用电量少、节能环保的特点。近年来,在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得以推广应用。
目前,燃气热泵常用的蒸发器大都是采用翅片管式换热器,制冷剂在管内流动,空气在管外翅片间流动,通过制冷剂在管内的相变过程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热。但根据现场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在冬季室外温度偏低尤其空气湿度偏高的情况下,蒸发器的蒸发温度便会降低,进而会导致蒸发器出现大面积结霜,使燃气热泵反复处于融霜状态,制热效果不理想,同时也加大了能耗。此外,燃气热泵排烟温度高大约130℃左右,而将高温烟气直接排放会造成能量浪费。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热泵系统及其热回收方法,旨在解决目前蒸发器出现结霜导致的热泵制热效果差、能耗大的问题。
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热泵系统。该系统包括:发生器、蒸发器、烟气热回收器和换热器。其中,烟气热回收器,烟气热回收器的进气口与发生器的排烟口相连通,烟气热回收器用于接收发生器输出的烟气,并回收烟气的热量;换热器,与蒸发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换热器,并且,换热器的进气口与烟气热回收器的出气口相连通,换热器用于接收烟气热回收器输出的烟气,并与蒸发器进行换热。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冷凝器和吸收器;其中,冷凝器用于接收气态制冷剂,并将气态制冷剂凝结为液态;蒸发器的进液口与冷凝器的出液口相连通,蒸发器用于接收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吸收器的进气口与蒸发器的出气口相连通,吸收器用于接收蒸发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并使吸收器中的吸收剂吸收气态制冷剂以形成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发生器的第一进液口与吸收器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发生器用于接收吸收器输出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使该溶液被燃气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沸腾;发生器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发生器还用于输出气态制冷剂。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中,发生器的出液口与吸收器的第一进液口相连通,吸收器还用于接收发生器输出的吸收剂。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还包括:回热器,回热器的进液口与冷凝器的出液口相连通,回热器的出液口与蒸发器的进液口相连通,蒸发器的出气口与回热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回热器的出气口与吸收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回热器用于对冷凝器输出的液态制冷剂进行过冷,以及对蒸发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进行过热。
进一步地,上述热泵系统,还包括:精馏器,精馏器的进液口与吸收器的第一出液口相连通,精馏器的进气口与发生器的出气口相连通,精馏器用于接收吸收器输出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接收发生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以及使制冷剂-吸收剂溶液与气态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精馏器的出气口与冷凝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冷凝器用于接收精馏器输出的气态制冷剂;精馏器的第一出液口与吸收器的第二进液口相连通,吸收器还用于接收精馏器输出的第一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发生器的第二进液口与吸收器的第二出液口相连通,发生器还用于接收吸收器输出的具有第一浓度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精馏器的第二出液口与发生器的第三进液口相连通,发生器还用于接收精馏器输出的第二部分制冷剂-吸收剂溶液,并使发生器的出液口输出具有第二浓度的制冷剂-吸收剂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26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