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61954.3 | 申请日: | 2017-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8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程江洲;王灿霞;魏业文;孙晶;朱偲;方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3/18 | 分类号: | H02J3/18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进型 晶闸管 电容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领域,尤其是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无功补偿技术是保持电网高质量运行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当今电气自动化技术及电力系统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对系统进行合理的无功功率补偿是提高供电效率,改善供电环境的重要举措。
早期的动态无功补偿电容器的投切开关大多都是采用SF6开关,采用这种投切开关存在很多缺点。一是SF6开关工作频率低,不能快速跟踪无功负荷的变化;二是SF6开关的三相触头只能一起来进行通判控制,不能够做到分别选择各向的投入相角,而且无法做到过零投切,因次每次投切电容器组时都会产生很大的冲击电流,会给电网造成干扰,也很容易烧毁开关的触头,从而影响电容器和SF6开关的使用寿命。三是SF6开关在开通和关断过程中机械损耗较大。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改进型晶闸管投切电容器电路及控制方法,在原有SF6开关基础上增加了一组晶闸管,两者共同作用,通过改变控制方法来更好的实现无功补偿。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保护SF6开关,解决SF6开关触头易损坏、工作频率低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及控制方法,在原有SF6开关基础上增加了一组晶闸管,两者共同作用,通过改变控制方法来更好的实现无功补偿。采用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保护SF6开关,解决SF6开关触头易损坏、工作频率低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包括a相母线、b相母线及c相母线,a相母线、b相母线及c相母线分别与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及第三电感L3的一端相连,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及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相连;
所述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包括第一晶闸管VT1、第二晶闸管VT2、第三晶闸管VT3、第四晶闸管VT4、第五晶闸管VT5及第六晶闸管VT6,每两个晶闸管通过反并联的方式进行组合,第一晶闸管VT1的阴极与第二晶闸管VT2的阳极连接后与第一电感L1的一端相连,第三晶闸管VT3的阴极与第四晶闸管VT4的阳极连接后与第二电感L2的一端相连,第五晶闸管VT5的阴极与第六晶闸管VT6的阳极连接后与第三电感L3的一端相连;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的一端与电感相连后,另一端与SF6开关控制单元相连。
优选的,所述SF6开关控制单元S2包括三只SF6开关,SF6开关控制单元S2的一端与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相连,另一端分别与第一电容电容C1、第二电容C2及第三电容C3相连。
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在不频繁操作时的控制方法,包括开通过程和关断过程,所述开通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通SF6开关控制单元S2;步骤二,开通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
所述关断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关断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步骤二,关断SF6开关控制单元S2;
不频繁操作时,先导通开通SF6开关控制单元S2,然后再触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导通,投切电容器一次,然后再切除电容器一次。
一种改进型的晶闸管投切电容器在频繁操作时的控制方法,包括开通过程和关断过程,所述开通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开通SF6开关控制单元S2,保持SF6开关控制单元S2持续导通;步骤二,开通晶闸管开关控制单元S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未经三峡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619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