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49982.3 | 申请日: | 2017-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7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文君;吴章武;马友生;成萍;关生;陈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王梦 |
地址: | 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发区第***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随钻录井 电阻率 测量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钻探测量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
背景技术
在石油钻探中,井筒测量是落实地层岩性、评价油气的重要手段。按测量时间与钻井时间的关系,分为随钻测量和钻后测量。随钻测量工具又分为随钻定向测量工具和随钻录井测量工具,两类随钻测量工具通常分别由各种功能模块和短节组合而成。在国内随钻定向测量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而随钻录井测量技术在近年来才开展。其中,电阻率测量短节作为随钻录井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体积直接影响随钻录井仪的使用效果。
目前国内随钻录井还没有专属的电阻率测量短节,只能引用随钻定向仪中的电阻率短节,然而该短节是为定向井施工而研制,其长度达5米,结构为四发双收或六发双收,目的是获取更大的横向探测半径。而随钻录井测量仪广泛使用于直井,追求钻穿不同岩层时的纵向分辨率。另外,由于直井的钻井速度比定向井高5~10倍,在快钻速、高转速、大扭矩、强振动等恶劣条件下,对仪器抗干扰性、可靠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随钻定向仪的电阻率测量短节,体积大、质量重、成本高,施工现场拆装困难,与钻具配接风险增加,难以满足随钻录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纵向分辨率和横向测探测范围均满足随钻录井需求的电阻率测量短节。
为此,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包括管状短节本体,在所述短节本体上沿轴向依次间隔设置有第一发射天线、第一接收天线、第二接收天线和第二发射天线;所述第一发射天线、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均环绕成一闭合线圈固定在所述短节本体外壁上,且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连线中点与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的连线中点重合;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之间的间距为40~90英寸,所述第一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为7~10英寸。
进一步地,该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还包括电路控制器、第一发射接收控制器、第二发射接收控制器和数据处理装置;所述电路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发射接收控制器、第二发射接收控制器和数据处理装置连接;所述第一发射接收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发射天线和第一接收天线连接;所述第二发射接收控制器分别与第二发射天线和第二接收天线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短节本体外壁上开设有四个分别用于镶钳所述第一发射天线、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环状凹槽,且在暴露于环状凹槽槽口处的所述第一发射天线、所述第一接收天线、所述第二接收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的外表面加覆有一层防磨带。
进一步地,在所述短节本体外壁上开设有四个分别用于容置所述电路控制器、所述第一发射接收控制器、所述第二发射接收控制器和所述数据处理装置的密封舱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射天线和所述第二发射天线发射的电磁波频率为2MHz和400KHz,两种频率每间隔6~15s进行切换。
进一步地,所述短节本体的长度为260~320cm、半径为150~178mm。
该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针对现有随钻定向短节存在的缺陷,对适用于直井的录井电磁波电阻率短节进行了相应设计,其纵向分辨率为18~25cm,横向探测有效半径在50~140cm,同时其抗冲击性能和抗震性能等均得到强化,完全满足直井中快钻速、高转速条件下随钻录井的需求,为岩性划分、油气评价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此外,通过大幅缩短了测量短节的长度,减小了重量,降低了成本,使其在现场使用时拆装操作方便,降低了劳动强度;提升了测量的可靠性,保证了与井下钻具配接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但下述实施例绝非对本发明有任何限制。
参照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随钻录井电阻率测量短节,其包括呈管状短节本体D,该短节本体的长度为300cm,直径为172mm。相对于目前引用的随钻定向仪中的电阻率短节,其在长度上缩短了五分之二,相应成本降低了二分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998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