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自适应设备识别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8621.7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21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蒋昌俊;闫春钢;丁志军;张亚英;周婉;王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V40/13 | 分类号: | G06V40/13;G06F21/3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王华英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指纹识别 自适应 设备 识别 方法 系统 | ||
一种基于设备指纹识别的自适应设备识别方法及系统,包括:获取用户登录信息,实时采集用户的指纹登录数据和移动端及浏览器端的的用户设备数据并保存为设备记录信息;筛选指纹登录数据,提取出登录特征信息为样本特征信息;数值化样本特征信息得散列特征数值,归一化散列特征数值为样本特征数值,将样本特征数值转化为多维特征向量;以样本的多维特征向量作为输入,根据预设的相似性度量函数确定聚类算法的K值;根据聚类算法确定簇中心并保存;对比设备信息与簇中心的汉明距离与可信阈值,根据汉明距离和可信阈值的比较结果来识别新登录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识别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自适应设备识别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类的第二空间,网民无法识别身份、无法自证信誉极大地阻碍了互联网业务的拓展,身份的不确定性,滋生了种种线上欺诈行为。设备指纹技术是一种在网络中辨识设备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反欺诈风控、安全认证、用户行为追踪和访问控制等领域中。设备指纹是指可以用于唯一标识出该设备的设备特征或者独特的设备标识,通过设备指纹,可以更加精准的分析互联网欺诈者的行为轨迹,从蛛丝马迹中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准确追踪定位风险产生的用户主体以及关联的所有用户。‘’
现有的设备指纹识别技术大部分是完全依赖显性标识符的,例如CPU串号、MAC地址、IMEI等,但是这些显性标识符存在以下3方面的问题:一是CPU串号等显性标识符可以被硬件制造商设置,不完全可靠;二是同一台设备的MAC地址等显性标识符可能有多个取值,不能代表设备;三是部分显性标识符(如IMEI)的采集依赖于敏感权限,会导致权限滥用和用户隐私泄露等问题。近年来有研究者为解决上述问题尝试引入隐性标识符,如设备的浏览器类型、浏览器语言等信息,并将隐性标识符组合形成设备指纹,从而标识设备终端。这些研究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显性标识符不可靠时设备指纹识别的局限性,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识别准确率。但是,这些方案在建立可信指纹库时均是选取了某一个显性标识符作为唯一标识用户设备的设备ID,在设备识别的建模过程中仍然没有摆脱对显性标识符的依赖。而随着用户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难获取到完整的显性标识符信息,当设备的显性标识符重复、缺失或者被伪造时,以上的方案便无法准确地建立设备的可信指纹库。过度依赖显性标识符,将使得系统的可靠性较差,因此,如何解决显性标识符不可靠造成的设备识别瓶颈问题在电子商务盛行的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极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
综上,传统技术的识别信息来源可靠性低、易导致权限滥用和对显性标识符的过度依赖,现有技术存在识别精度较低,识别安全性低及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指纹识别的自适应设备识别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识别精度较低,识别安全性低及可靠性低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设备指纹识别的自适应设备识别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登录信息,实时采集用户的指纹登录数据和移动端及浏览器端的用户设备数据并保存为设备记录信息;筛选指纹登录数据,提取出登录特征信息为样本特征信息;数值化样本特征信息得散列特征数值,归一化散列特征数值为样本特征数值,将样本特征数值转化为多维特征向量;以样本的多维特征向量作为输入,根据预设的相似性度量函数确定聚类算法的K值;根据聚类算法确定簇中心并保存;对比设备信息与簇中心的汉明距离与可信阈值,根据汉明距离和可信阈值的比较结果来识别新登录设备。
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获取用户登录信息,实时采集用户的指纹登录数据和移动端及浏览器端的用户设备数据并保存为设备记录信息,包括:获取当前用户的指纹数据,采集与指纹数据对应的设备记录信息;根据指纹数据获取标识符;根据标识符获取原始样本;保存标识符,将标识符序列化成标识符字符串;根据标识符字符串解析出样本特征,保存样本特征;根据用户的指纹数据获取设备记录信息;根据样本特征,将用户的所有设备记录信息汇总为原始训练数据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862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