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血清中获取天然前白蛋白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7374.9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0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1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建;林源;谭韬;魏建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76 | 分类号: | C07K14/76;C07K1/36;C07K1/34;C07K1/30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廖慧敏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清 获取 天然 白蛋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血清中获取天然前白蛋白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去除PA蛋白中的Alb蛋白的方式步骤复杂、速度慢或会导致目标蛋白变性的问题。本发明包括(1)血清过滤除脂肪后,调节pH值至4.60~4.90,加入Alb特异性结合物使Alb沉淀,离心过滤后收集滤液;(2)降低滤液的pH值至4.40~4.70,加入PA蛋白促凝剂后获得PA蛋白沉淀;(3)PA蛋白沉淀复溶,透析制成成品。本发明能有效达到快速去除PA蛋白中的Alb蛋白的目的,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试剂盒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从血清中获取天然前白蛋白的方法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重组PA纯度高,但在抗原决定簇和蛋白结构上与天然PA有差异,导致PA抗体对重组PA和天然PA存在不同的识别情况,并且重组PA价格昂贵,因而从血清中获取高浓度天然前白蛋白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方式。但是由于PA蛋白和Alb蛋白具有相近的等电点和分子量,现有技术中的分离纯化过程难区分两种蛋白,蛋白测定实验发现,在Alb和PA的复合物中,随着Alb蛋白浓度的逐渐升高PA蛋白浓度测定值逐步降低。因此,去除Alb蛋白显得尤为重要。
东华大学的专利公开了一种固相萃取剂富集人血浆中前白蛋白的方法(申请号201610109013.1),包括:将氧化石墨烯分散液超声雾化,然后通过400℃~450℃的石英管,收集,干燥,得到石墨烯微球固相萃取剂;将氯化钠加入到含有前白蛋白的血浆中,然后加入苯酚溶液,搅拌,静置,离心,得上清液;将石墨烯微球加入到固相萃取柱,然后活化固相萃取柱,然后将上清液通过固相萃取柱,淋洗,真空泵抽至进干,洗脱,氮吹浓缩,进入HPLC分析检测。该方法并未考虑去除白蛋白步骤,并且提取过程繁琐、复杂。
山西瑞亚力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公开了从血浆中纯化前白蛋白和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方法(申请号201510019329.7)。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取血浆,使用阴离子交换柱对其进行第一次层析纯化处理,获得PA-RBP复合物初体;使用疏水柱对所述PA-RBP复合物初体进行第二次层析纯化处理,得到纯化后的PA-RBP复合物;将所述纯化后的PA-RBP复合物进行解离处理,得到含有PA和RBP的混合样品;使用疏水柱对将所述混合样品进行第三次层析纯化处理,分离得到PA和RBP。该方法并未考虑去除白蛋白步骤,并且提取过程繁琐、复杂。
财团法人化学及血清疗法研究所的专利公布了去除人血清白蛋白的方法(申请号:01805629.6)。具体而言,是将含有人血清白蛋白多聚体的人血清白蛋白溶液用盐浓度为50~75mM的缓冲液进行透析,强阴离子交换体选择性吸附白蛋白。该过程需要用到阴离子交换柱,去除过程还不够快、简化。
温州医学院的专利公布了一种用柠檬酸乙醇去除血清中白蛋白的方法。具体而言,包括如下步骤:1)将血清离心去除脂质;2)加入血清蛋白提取液,混匀后置于-20℃冰箱,静置30min;3)样品提取液离心;4)分别收集离心沉淀与上清液。去除过程中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可以提供自己的羟基或羰基上的氢或氧去形成氢键,从而破坏了蛋白质中原有的氢键,可能会使血清中的目标蛋白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去除PA蛋白中的Alb蛋白的方式步骤复杂、速度慢或会导致目标蛋白变性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从血清中获取天然前白蛋白的方法,其通过试剂和工艺步骤的优化,在避免目的蛋白变性的同时,能有效达到快速去除PA蛋白中的Alb蛋白的目的,且该方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从血清中获取天然前白蛋白的方法,包括:
(1)血清过滤除脂肪后,调节pH值至4.60~4.90,加入Alb特异性结合物使Alb沉淀,离心过滤后收集滤液;
(2)降低滤液的pH值至4.40~4.70,加入PA蛋白促凝剂后获得PA蛋白沉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健康成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73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