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医用人造管道渗透性能测试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6211.9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7134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5 |
发明(设计)人: | 刘泽堃;李刚;韩植芬;郑兆柱;王晓沁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32251 苏州翔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陆金星<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15000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医用 人造 管道 渗透 性能 测试 系统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人造管道渗透性能测试系统,包括水箱、进水/出水口、进气口、进气管、气泵、导水管、截面水渗透性测试端口、整体水渗透性/水进压力测试端口、压力计、截面渗透水接收器、整体渗透水接收器、进水/出水口开关、气压调节器、截面水渗透性测试开关、整体水渗透性/水进压力测试开关、上水口、浮动杆、水压气压平衡孔。上述测试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在进行截面水渗透性测试时,截面水渗透性测试开关打开,整体水渗透性/水进压力测试开关关闭;进行整体水渗透性测试和水进压力测试时,整体水渗透性/水进压力测试开关打开,截面水渗透性测试开关关闭。该装置能同时满足人造血管以及其它医用人造管道的截面水渗透性、整体水渗透性和水进压力的测试要求,方便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用材料的测试仪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医用人造管道渗透性能测试系统及其使用方法,旨在测试人造血管、人造食管、人造尿道和肠道支架等医用人造管道的管壁截面水渗透性、整体水渗透性和水进压力的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物医用材料的发展,各种用于人体的移植制品越来越多,其作为替代性材料在人体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渗漏性,从而保证移植后的血液或是组织液不会发生渗漏问题。因此,人体管道在移植前必须对其进行渗透性能进行测试。举例来说,血管是在人体内起到运输血液、分配血液和进行营养物质交换等作用的重要器官,当人体内的血管组织发生病变时,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置换或修补治疗。根据国际标准ISO 7198:2016,人造血管须满足临床要求的渗透性,渗透性过大,容易渗血;如果过小,则不能进行物质和营养交换,血管失去原本的作用,将导致移植失败,所以人造血管在制备完成以后进行渗透性的测试是非常有必要的。人造血管的渗透性是指某种液体对人造血管管壁渗透能力的强弱,通常用水的渗透性来表征。主要有三个表征指标,截面渗透性、整体水渗透性和水进压力。截面渗透性是指在120 mmHg静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透过样品单位面积上的水流量,其中水流量主要有体积计量和质量计量两种,体积计量的单位是ml/cm²/min,重量计量的单位是g/cm²/min。整体水渗透性是指在120 mmHg静压力下,单位时间内透过整个人造血管壁或其代表性管段的水渗透流量,单位与截面渗透性的单位一致。水进压力是指人造血管在内部渐增水压作用下,其临界渗漏(外表面见水)时的水压力,单位由水压的单位来表示。另外,不同的移植制品对渗透性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即使是相同的移植制品移植在不同的位置,对其渗透性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往往是利用生物医用材料的水渗透性来衡量其在血液以及其它组织液体系的渗透性能。
目前,市场上针对织物渗透性的测试装置不能满足人造血管的测试需要。见诸报道的用于测试人造血管水渗透性的装置,存在缺陷。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460847A中所述的装置是利用一定高度水柱的重力满足120 mmHg的静压力,但是该方法受重力场的影响较大,而且是通过流动水保证一定的压力,不够稳定,且对待测试样品的形状和尺寸范围具有一定限制。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5021510A中所述的人造血管整体水渗透性的装置,该装置压强可控,用来测试人造血管的整体水渗透性,但是并不能用来测试人造血管的截面渗透性和水进压力。另外,目前并不存在可以对人造血管、人造食管、人造尿道和肠道支架等医用人造管道的截面水渗透性、整体水渗透性和水进压力进行同时测试的测试装置。因此,发明能够同时测试医用人造管道的截面渗透性、整体渗透性和水进压力的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人造管道渗透性能测试系统,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62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