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祛除黄褐斑组合物、应用、复合制剂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5256.4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06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何黎;宋春晓;马骁;王飞飞;刘海洋;郭振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K8/67;A61K8/44;A61Q1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兆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有限合伙) 31241 | 代理人: | 卢艳民 |
地址: | 650106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祛除 黄褐斑 组合 应用 复合 制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祛除黄褐斑组合物,其用烟酰胺抑制黑色素形成,凝血酸抑制黑色素聚集并在抑制血管扩张的同时进行抗炎,用滇山茶花醇提取物抑制黑色素形成并在抑制组胺的释放的同时缓解刺激,用三七总皂苷改善血管微循环,提高皮肤耐受性,四种组分进行合理配比后,可以很好地缓解或长效治疗混合型黄褐斑。本发明还提供了祛除黄褐斑复合制剂,其能够实现烟酰胺、凝血酸、三七总皂苷和滇山茶花醇提取物在复合制剂中的有效共溶,从而共同作用缓解或长效治疗混合型黄褐斑,而且无刺激性,保证过敏体质患者也能使用,同时该复合制剂在室温条件下保存时,不会发生分相。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祛除黄褐斑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和祛除黄褐斑组合物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祛除黄褐斑组合物及应用、复合制剂及该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医药和化妆品领域。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是一种有色皮肤尤其是亚洲人高发的色斑,其致病的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的机制主要包括色素沉着、血管反应性增强、血管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针对黄褐斑的分型,何黎等提出了血管型(V)、色素型(M)、混合型的分类,混合型黄褐斑又包括色素优势型(M>V)及血管优势型(V>M)。
根据黄褐斑的分型,针对色素型黄褐斑,目前常用的外复合制剂主要从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细胞活性来解决色素沉着问题,如氢醌、壬二酸等,化学合成原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及细胞毒性;针对血管型黄褐斑,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微循环联合抗炎处理,报道较多的改善血管微循环的包括三七、丹参等,效果较为单一;针对混合型,现有技术也体现了多种机制配合使用的制剂,列举如下:
现有技术1:侯伟、黄晓凤等人的《淡斑美白精华液改善黄褐斑的临床观察》中使用经典美白成分熊果苷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淡化并减少黑素形成;三七皂苷改善血管微循环;烟酰胺减少黑素小体转移,提高角质层蛋白含量;马齿苋进行抗炎、抗过敏。本论文未明确指出其辅助性治疗的是哪种分型的黄褐斑症状。
现有技术2:专利申请号为201510559435.4,名称为一种含滇山茶叶提取物的复合美白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中使用滇山茶叶提取物、构树提取物和火棘果提取物等作为活性成分进行美白祛斑、美化肌肤,但是其只突出了美白,而未从根本上缓解和长效治疗黄褐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祛除黄褐斑组合物,其用烟酰胺抑制黑色素形成,凝血酸抑制黑色素聚集并在抑制血管扩张的同时进行抗炎,用滇山茶花醇提取物抑制黑色素形成并在抑制组胺的释放的同时进行缓解刺激,用三七总皂苷改善血管微循环,提高皮肤耐受性,四种成分进行合理配比后,可以很好地缓解或长效治疗色素型及色素优势型(M>V)黄褐斑,同时四种成分可以在所使用溶剂中有效共溶。本发明还提供了该组合物在面膜或膏霜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祛除黄褐斑复合制剂,其添加的祛除黄褐斑组合物能够实现烟酰胺、凝血酸、三七总皂苷和滇山茶花醇提取物的有效共溶,从而共同作用缓解或长效治疗色素型及色素优势型(M>V)黄褐斑,从治疗效果而言,明显优于现有技术,而且安全温和无刺激性,保证过敏体质患者也能使用,同时该复合制剂稳定性好,在室温条件下保存时,不会发生分相。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祛除黄褐斑复合制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为:一种祛除黄褐斑组合物,按照质量份数包括40~48份烟酰胺、15.5~18.6份凝血酸、1.0~1.2份滇山茶花醇提取物和1.0~1.2份三七总皂苷,以及用于同时溶解烟酰胺、凝血酸、滇山茶花醇提取物和三七总皂苷的溶剂。
进一步的,该祛除黄褐斑组合物中烟酰胺、凝血酸、滇山茶花醇提取物和三七总皂苷的质量之比为40:15.5: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云南贝泰妮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525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