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相不锈钢钢筋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4580.4 | 申请日: | 2017-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53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陈颖;杨忠民;王慧敏;李昭东;雍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58 | 分类号: | C22C38/58;C22C38/04;C22C38/50;C22C38/48;C22C38/46;C22C38/44;C22C33/04;C21D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6 | 代理人: | 庞许倩;马东伟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相不锈钢 钢筋 微合金元素 制备 不锈钢钢筋 高强不锈钢 耐腐蚀性能 海洋环境 熔炼 固溶 连铸 热轧 生产成本 合金 冷却 屈服 保证 | ||
1.一种双相不锈钢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合金成分包括C、Si、Mn、Cr、Ni、Mo、微合金元素、N、P、S和Fe;
所述微合金元素为Nb、V和Ti;
所述合金成分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C≤0.03%,Si 0.20%~0.80%,Mn 0.80%~1.60%,Cr 21.00%~23.00%,Ni 4.50%~5.50%,Mo 2.50%~3.50%,Nb 0.02~0.05%,V 0.02~0.16%,Ti 0.005~0.02%,N 0.15%~0.20%,P≤0.020%,S≤0.010%,余量为Fe;
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采用如下制备方法制得:
S11:按照所述合金成分的组成配制原料,并对配制后的原料进行熔炼和连铸,得到钢坯;
S12:对所述钢坯进行热轧,得到热轧状态钢筋,开轧温度为1150℃~1200℃,终轧温度为950℃~1000℃;
S13:以150℃/s~200℃/s的速度将所述热轧状态钢筋冷却至300℃~350℃,冷却后的热轧状态钢筋回温至600℃~680℃;
S14:将回温后的热轧状态钢筋固溶处理,加热至1050℃~1100℃,并保温1h~2h,保温后进行水淬,得到双相不锈钢钢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不锈钢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包括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所述奥氏体相与所述铁素体相的组成按体积百分比为:奥氏体相40%~55%,铁素体相45%~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不锈钢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轧状态钢筋的屈服强度≥700MPa,抗拉强度≥780MPa,伸长率≥16%,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7.5%,强屈比≥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相不锈钢钢筋,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630MPa,伸长率≥16%,最大力下的总伸长率≥7.5%,强屈比≥1.25,室温冲击功≥200J。
5.一种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按照合金成分的组成配制原料,并对配制后的原料进行熔炼和连铸,得到钢坯,所述合金成分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C≤0.03%,Si 0.20%~0.80%,Mn 0.80%~1.60%,Cr21.00%~23.00%,Ni 4.50%~5.50%,Mo 2.50%~3.50%,Nb 0.02~0.05%,V 0.02~0.16%,Ti 0.005~0.02%,N 0.15%~0.20%,P≤0.020%,S≤0.010%,余量为Fe;
S22:对所述钢坯进行热轧,得到热轧状态钢筋;
S23:对所述热轧状态钢筋进行冷却回温;
S24:对回温后的热轧状态钢筋进行固溶处理,得到双相不锈钢钢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2中,开轧温度为1150℃~1200℃,终轧温度为950℃~100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3中,以150℃/s~200℃/s的速度将所述热轧状态钢筋冷却至300℃~350℃,冷却后的热轧状态钢筋回温至600℃~68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双相不锈钢钢筋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4中,将回温后的热轧状态钢筋加热至1050℃~1100℃,并保温1h~2h,保温后进行水淬,得到双相不锈钢钢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钢铁研究总院;中联先进钢铁材料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4580.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