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谷物干燥机缓苏层湿度和温度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0914.0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841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03 |
发明(设计)人: | 卢国荣;张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金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昆明合众智信知识产权事务所 53113 | 代理人: | 张玺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谷物 干燥机 缓苏层 湿度 温度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谷物干燥机缓苏层湿度和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管、检测机构、降速机构以及显示操控机构;检测管设置于缓苏层内,且检测管外壁与缓苏层壁固定连接,检测机构包括进口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对比温湿度传感器,显示操控机构包括单片机和触摸显示屏,降速机构包括连接杆、挡板以及直线步进电机,挡板远离连接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直线步进电机的电机主轴上,直线步进电机固定于安装槽侧壁上,且直线步进电机电性连接于单片机上。本发明通过进口温湿度传感器和对比温湿度传感器的检测作用,使得谷物可以在缓苏层内得到所需的缓苏时间,在缓苏层内可以实现谷物颗粒的完全缓苏,非常有效,值得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粮食干燥技术领域,具体为谷物干燥机缓苏层湿度和温度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谷物干燥机在粮食干燥技术领域得到推广,因其可以将热能转换成热风,然后再通过热风循环达到蒸发谷物水分的目的,市场上常见的循环式谷物干燥机基本上都可以与燃烧油料、天燃气、电、煤炭以及各种植物质的燃烧器相匹配。
热空气与粮流既同向流动又逆向流动,称为混流,热空气穿过粮层时,与粮食进行热量和水份的传递,热空气将热量转给粮粒,使之温度升高,粮粒受热升温,水份蒸发到空气中,成为废气排出;烘干的热粮向下流动到缓苏层,粮粒通过自身重力发生自由落体运动,经过缓苏层使粮粒内外层温度和水份趋于平衡,达到均匀降水;粮食缓苏后进入冷却段,经过冷却,粮食降温到储粮温度,之后由排粮段排出。
现有技术中,由于要保证进入到缓苏层的谷物可以达到内外层温度和水份的平衡,就需要对缓苏层的长度需要进行控制,所以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1、缓苏层长度过长,谷物颗粒在达到内外层温度和水份的平衡后还需要在缓苏层内运动,在进入冷却段前浪费大量时间;2、缓苏层长度过短,谷物颗粒无法在缓苏层内达到内外层温度和水份的平衡,也就不能很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冷却。
综上两点所述,我们需要对缓苏层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实时检测,才可以更好的知道缓苏层内的谷物颗粒的内外层温度和水份是否达到平衡,从而更好的对谷物颗粒在缓苏层内的缓苏时间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谷物干燥机缓苏层湿度和温度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谷物干燥机缓苏层湿度和温度检测装置,包括检测管、检测机构、降速机构以及显示操控机构;
所述检测管设置于缓苏层内,且检测管外壁与缓苏层壁固定连接;
检测机构,包括进口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对比温湿度传感器,所述进口温湿度传感器固定于凹槽内,所述凹槽开设于检测管进口处的内侧壁上,所述对比温湿度传感器固定于安装槽内,所述安装槽设置在缓苏层的出口处,所述安装槽开设于检测管远离凹槽一端的内侧壁上;
显示操控机构,包括单片机和触摸显示屏,所述单片机和触摸显示屏均设置于谷物干燥机外侧,进口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对比温湿度传感器均电性连接于单片机的I/O引脚上,且触摸显示屏也电性连接于单片机上;
降速机构,包括连接杆、挡板以及直线步进电机,所述连接杆固定于安装槽的顶壁,所述挡板一端与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挡板的上端与连接杆铰接,所述挡板远离连接杆一端转动连接于直线步进电机的电机主轴上,所述直线步进电机固定于安装槽侧壁上,且直线步进电机电性连接于单片机上。
优选的,所述挡板远离连接杆一端与安装槽底壁留有间隙,且对比温湿度传感器与间隙处于同一水平面内。
优选的,所述触摸显示屏上设置有电机控制按钮。
优选的,检测管内侧壁上开设有不少于一个安装槽,每个安装槽内均设置有对比温湿度传感器、连接杆、挡板以及直线步进电机,且安装槽采用左右间隔设置,每个对比温湿度传感器以及直线步进电机均电性连接于单片机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金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金锡机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091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