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40503.1 | 申请日: | 2017-07-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463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发明(设计)人: | 冉进成;刘典典;陈捷豪;官炳荣;官炳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州市华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L63/00;C08K13/04;C08K7/14;C08K3/24;C08K5/3475;C08K5/3492;C08K5/523;C08K5/20;C08K5/10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邓聪权 |
地址: | 516127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紫外 老化 阻燃 尼龙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份:尼龙树脂100;份玻璃纤维30~50份;溴化环氧树脂阻燃剂30~50份;阻燃协效剂10~20份;抗紫外功能助剂0.5~1.5份;抗氧剂0.5~1.5份;润滑剂1~2份。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溴化环氧树脂和锡酸锌阻燃尼龙,添加紫外光吸收剂和光稳定剂,制得的改性尼龙复合材料具有阻燃、耐紫外老化、环保无锑等特性,其可应用于要求耐候性的汽车、电子电器零配件的制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中的特种工程塑料及其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电子电气、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端科技的进步,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地应用于上述诸多行业中。高分子材料在使用或存储过程中,常会受到自然环境里诸如光照、氧气、水、温度等环境因素的作用,出现材料性能随时间延长而衰减的老化现象。有研究发现光照是限制塑料材料户外使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制约着其发展和应用。
尼龙(PA)作为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药品性、耐热性、耐磨性和力学性能。但极易老化变色。在用于色泽要求严格的浅色制品时,须采取防老化措施以尽可能地保持制品老化后的外观和颜色。PA的老化主要遵循热氧老化与紫外光老化机理,在高海拔或较寒冷的地区,紫外光老化是PA制品最主要的老化方式。为改善尼龙的耐紫外光老化性能,可在加工过程中加入紫外光吸收剂和受阻胺类的光稳定剂。作为一种应用重要的工程塑料,尼龙大多面临比较苛刻的使用环境,如高温、高湿度、高电压等,其阻燃性能在许多场合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防火安全标准的日益严格,工程塑料阻燃改性成为一个倍受注目的课题。
中国专利CN 201611006117.6公开了一种耐老化加工流动性好的电力金具用阻燃尼龙复合材料,发明以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为阻燃剂,将氮化铝进行硅烷改性后作为导热填料,以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再配伍其他有效成分相互复合制得的电力金具耐老化、加工流动性好、表面硬度和表面抗划痕性高,可批量生产。但产品有颜色局限,只能做黑色应用。
中国专利CN 201310576126.9公开了一种汽车塑料件用防紫外线耐老化改性尼龙66材料,结合了尼龙66、SEBS等原料的优点,改进了传统尼龙材料的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机械性能,制备的材料坚固有弹性,耐高温老化,耐紫外线辐照老化,抗氧化耐臭氧,易加工成型,使用寿命长,能够广泛的用于制作各类汽车用塑料件。但是材料不具备阻燃性能,不能满足部分电子电器外壳材料的要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耐紫外老化阻燃尼龙复合材料,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份:
优选的,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组分:
优选的,所述的尼龙树脂为PA6、PA66、PA46、PA1010、PA610、PA612、PPA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混合物。
优选地,所述的玻璃纤维为无碱短切玻璃纤维,平均长度在3~-5mm,玻璃纤维平均直径在7-18微米。
优选地,所述的溴化环氧树脂阻燃剂,分子量为2万以上。
优选地,所述的阻燃协效剂为锡酸锌,其热分解温度在400度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州市华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州市华聚塑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405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