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悬索桥施工期梁端纵向大位移支座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33450.0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72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明;厉勇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E01D1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悬索桥 施工期 纵向 位移 支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悬索桥施工期梁端纵向大位移支座,包括滚轮、滚轮轴、下梯形板、转动轴、上梯形板、盖板、横向联系板;所述盖板通过螺栓连接在加劲梁的底板下缘;所述上梯形板有2个,上梯形板的上边缘线是长底边,与盖板焊接在一起,下边缘线是短底边;所述下梯形板有2个,下梯形板的上边缘线是短底边,下边缘线是长底边;所述转动轴穿入上梯形板和下梯形板,两者利用转动轴实现转动;所述滚轮轴穿入下梯形板,接近于下边缘,滚轮轴可以在孔内转动;所述滚轮与桥塔横梁上表面接触,滚轮通过锚栓与滚轮轴固定在一起,可以随滚轮轴一起转动。本发明可以实现纵向大幅移动,并通过梁端的自由竖向转角位移实现对梁端弯曲自由度的放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索桥施工期加劲梁端部支座,具体涉及一种可实现悬索桥施工期主梁梁端竖向自由转动和纵向大幅移动支座。
背景技术
悬索桥是跨越能力最大的一种桥型。我国地貌复杂,河谷密布,对大跨度桥梁有大量需求,而且近30年来大跨悬索桥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悬索桥由锚碇、桥塔、主索鞍、散索鞍、主缆、索夹、吊杆和加劲梁等构件组成。施工顺序一般是:施工锚碇和桥塔→安装主索鞍和散索鞍→架设主缆→安装索夹和吊杆→分段吊装加劲梁。
加劲梁吊装时一般从跨中梁段开始,然后向两个桥塔方向对称吊装。但端部梁段(通常称为1号梁段)不是最后一个吊装的梁段,而是把与1号梁段相邻的梁段(2号梁段)作为合龙段最后一个吊装。在1号梁段安装后,需在其端部梁底安装施工期支座,用来支撑加劲梁。然后将1号梁段向边跨方向拖动一定的距离(如50cm左右),为2号梁段的安装提供足够的空间。待2号梁段安装之后,再把1号梁段向中跨方向推回复位。所以需要梁端施工期支座具有纵向大幅移动能力。
加劲梁合龙后,需进行桥面铺装和附属构件(如栏杆、灯柱等)的安装。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荷载变化和温度变化的共同作用,加劲梁可能会产生竖向弯曲变形(上拱或下挠)和纵向伸缩变形。要求梁端施工期支座不能约束加劲梁的竖向弯曲变形,要能自由地产生梁端转角位移。至于加劲梁的纵向伸缩变形,由于支座具有纵向大幅移动能力,所以可自然满足。
综上所述,悬索桥加劲梁施工期支座需具备三个功能:(1)竖向支撑加劲梁;(2)梁端可以自由产生竖向转角位移;(3)纵向大幅移动。
为了保证悬索桥施工顺利进行,需研制一种具备上述三种功能的加劲梁施工期支座。待桥面铺装和附属构件安装完成后,将施工期支座替换为永久支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悬索桥施工期加劲梁提供一种设计简单、加工方便、效果显著的支座,在满足一般支座的竖向支撑功能外,还可以实现纵向大幅移动,并通过梁端的自由竖向转角位移实现对梁端弯曲自由度的放松。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悬索桥施工期梁端纵向大位移支座,包括滚轮、滚轮轴、下梯形板、转动轴、上梯形板、盖板和横向联系板;
所述盖板连接在悬索桥加劲梁的底板下缘;
所述上梯形板有两个,两个上梯形板竖向垂直平行设置,两个上梯形板之间留有距离,并且安装有横向联系板,用于加强两个上梯形板之间的连接刚度;上梯形板的上边缘线是长底边,并与盖板连接在一起,下边缘线是短底边;
所述下梯形板有两个,两个下梯形板竖向垂直平行设置,两个下梯形板之间留有距离,该距离大于两个上梯形板之间的距离,并且安装有横向联系板,用于加强两个下梯形板之间的连接刚度;下梯形板的上边缘线是短底边,下边缘线是长底边;
所述上梯形板的下端插入两个下梯形板之间的上部空间,所述转动轴同时水平穿过上梯形板和下梯形板,两者利用转动轴实现转动,从而使得梁端自由产生竖向转角位移;
所述下梯形板的接近于下边缘处,穿入可以转动的滚轮轴,滚轮轴的两端固定有滚轮,滚轮与桥塔横梁上表面接触,可以随滚轮轴一起转动,从而实现梁端纵向大幅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345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