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促进贺兰山丁香种子高效萌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32584.0 | 申请日: | 2017-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3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包保全;岳鑫;王晓琴;王素巍;张英;刘小燕;杨敏;魏鹏飞;闫广茂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C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5 | 代理人: | 关畅,白艳 |
地址: | 010110 内蒙古自治区呼***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促进 贺兰山 丁香 种子 高效 萌发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促进贺兰山丁香种子高效萌发的方法。
背景技术
贺兰山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 var.alanshanica Ma et S.Q.Zhou),是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羽叶丁香(Syringa pinnatifolia)在贺兰山地区特有的一个变种,被列为国家三级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贺兰山丁香是宝贵的蒙药材资源,蒙药名为阿拉善-阿嘎如,含有挥发油、萜类、香豆素、酚类、蛋白质和糖类等成分,具有镇赫依、清热、止痛、平喘等功效,临床上多与其他蒙药配伍治疗胸闷气短、心肌缺血等心肺疾病。
目前,贺兰山丁香野生资源濒危,而作为珍稀蒙药材,特别是在大健康时代背景下,贺兰山丁香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市场需求的矛盾成为贺兰山丁香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桎梏。探索贺兰山丁香大规模繁殖策略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贺兰山丁香种子由于种皮致密坚硬,胚乳厚,种胚发育不全而且存在休眠现象等原因,发芽率仅有14%,且发芽不整齐,难以实现大面积人工种植。目前尚未见贺兰山丁香种子高效萌发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贺兰山丁香种子休眠期长、发芽率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贺兰山丁香种子萌发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贺兰山丁香种子在浓硫酸溶液中浸泡处理,得到浓硫酸处理后种子;
2)将所述浓硫酸处理后种子进行热激处理,得到热激处理后种子;
3)将所述热激处理后种子在添加GA3的MS培养基中培养,实现种子萌发。
上述方法中,首先用浓硫酸浸泡贺兰山丁香种子,以改善种皮透性,便于种子吸涨。接下来利用热激处理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GA3的协同作用,打破贺兰山丁香种子休眠,从而达到提高贺兰山丁香种子萌发率的目的。
上述方法中,步骤1)中,所述浓硫酸溶液(溶剂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98%;
步骤2)中,所述热激处理为将所述浓硫酸处理后种子进行水浴加热处理;
步骤3)中,所述添加GA3的MS培养基中的GA3的浓度为0.1-2mg·L-1;
或所述添加GA3的MS培养基中的GA3的浓度为0.5、0.1、1或2mg·L-1。
添加GA3的MS培养基为固体MS培养基中添加如下:
赤霉素(GA3) 0.1~2mg·L-1
蔗糖30g·L-1
琼脂6~7g·L-1
上述方法中,
步骤1)中,所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1-2.5min;或所述浸泡处理的时间为1、1.5、2或2.5min;
步骤2)中,所述加热处理的温度为30-50℃、时间为40-60min;或所述加热处理的温度为30、40或50℃、时间为40、50或60min;
步骤3)中,所述培养温度为20-25℃,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24h黑暗培养或8h光照且16h黑暗;
或所述培养温度为25±1℃,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24h黑暗培养;
或所述培养温度为22±1℃,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8h光照、16h黑暗;
或所述培养温度为25±1℃,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24h黑暗;
或所述培养温度为20±1℃,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8h光照、16h黑暗;
或所述培养温度为22±1℃,所述培养的光周期为24h黑暗。
上述方法中,
所述步骤1)和2)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浓硫酸处理后种子的pH值调至6.5-7。
上述方法中,
所述步骤1)和2)之间,还包括如下步骤:将所述热激处理后种子消毒。
上述方法中,
所述消毒的步骤如下:先将所述热激处理后种子用体积百分含量为75%的乙醇水溶液消毒,再用质量百分含量为0.1%的升贡水溶液消毒。
上述方法中,
所述贺兰山丁香种子为千粒重大于等于4.25g的种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医科大学,未经内蒙古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325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