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525462.9 | 申请日: | 2017-06-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6382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16 |
| 发明(设计)人: | 邹亚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伟龙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75/08 | 分类号: | C09D175/08;C09D179/02;C09D163/00;C09D5/10;C09D5/18;C09D4/06;C09D4/02;C08G18/48 |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刘志毅 |
| 地址: | 264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陶瓷 聚合物 防腐涂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防腐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将聚苯胺防腐蚀组分和锌粉结合起来,起到双重的协同防腐蚀作用,防腐蚀性能明显增强。并且能大幅度的降低锌粉的用量;在聚氨酯预聚体中加入浓磷酸,能够控制制备的防腐涂料的酸碱度保持中性,有利于防腐涂料的广泛应用;涂料中使用的复合粉体以氧化石墨烯、五氧化二钒和蒙脱石等无机物作为基体材料,从而大大降低有机物质的使用,制得水溶性环保型防腐涂料;此外,氧化石墨烯、五氧化二钒和蒙脱石均具有良好的耐环境性能和力学性能,从而提高防腐涂料的使用寿命;聚苯胺与氧化石墨烯产生协同效应,具有良好的金属防腐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防腐涂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涂层由于受自身材料性质及工艺的限制,对基体金属的腐蚀防护作用不甚理想,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涂层因含铅或铬酸盐等毒害物质,在制备及使用过程中存在污染环境的危险,这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应用较为普遍的防腐蚀涂料大多为环氧富锌漆,但在现有技术中,基于环氧富锌底漆的干膜金属锌含量在80%以上,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的机械性能会随着锌含量的提高而降低,耐盐雾性能亦会有所降低,这样在施工过程中涂层易被外力破坏而影响涂层的防腐蚀性能。传统环氧富锌漆的锌含量较高,不但经济成本较高,而且在焊接时产生的氧化锌雾气较大。低锌型环氧富锌漆的防腐蚀效果又不甚理想。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其组分按如下重量份数组成:30-40份聚氨酯预聚体、15-25份改性丙烯酸酯、10-16份聚苯胺、20-55份复合粉体、10-15份环氧树脂、15-25份纳米陶瓷、6-10份二氧化锆、3-6份氧化钇、5-8份玻璃丝绵、1-6份瓷粉、1-10份高岭土、1-8份云母粉、8-12份锌粉、2-5份颜料和0.5-1.0份硅类消泡剂。
其中,所述的颜料为钛白粉、炭黑或氧化铁红。
其中,所述的聚氨酯预聚体制备方法为:
(1)将80-90份聚醚二元醇加入反应釜,设定油浴加热装置的温度为110℃,开启真空泵,真空度达到-0.09MPa后开启搅拌装置,脱水处理4h;
(2)向反应釜中加入0.002-0.005份、98wt%浓磷酸,保持-0.09MPa的真空度和搅拌状态,关闭油浴加热装置,开启冷凝水将反应釜内温度降至45±5℃,停止搅拌,关闭真空阀,开启氮气保护;
(3)继续向反应釜中加入14.5-18份异氰酸酯,开启真空泵,真空度达到-0.09MPa后开启搅拌装置,关闭冷凝水,在80℃条件下反应1.5h后,开启冷凝水将反应釜内胶液温度降至50±5℃;
(4)最后,向反应釜中加入0.8-1.5份脱水剂Ti,冷凝水将反应釜内胶液温度降至35±5℃后,停止搅拌,制成聚氨酯预聚体。
其中,所述复合粉体的制备方法为:将0.5-5份氧化石墨烯、10-20份五氧化二钒、10-25份蒙脱石和3-10份苯胺混合,再加入5-20份十二烷基苯磺酸和1.5-7份硫酸铵,发生聚合反应后,去除反应悬浮液中的溶液,得到复合粉体。
上述纳米陶瓷聚合物重防腐涂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将30-40份聚氨酯预聚体、15-25份改性丙烯酸酯、10-16份聚苯胺、20-55份复合粉体、10-15份环氧树脂、15-25份纳米陶瓷、5-8份玻璃丝绵和0.5-1.0份硅类消泡剂混合;
(2)将6-10份二氧化锆、3-6份氧化钇、1-6份瓷粉、1-10份高岭土、1-8份云母粉、8-12份锌粉和2-5份颜料采用纳米超细化处理,使粒度达到100-500nm,得到混合纳米粉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伟龙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山东伟龙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54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