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20660.6 | 申请日: | 2017-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67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吴树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州苏牌高温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63/00;C08L23/06;C08K13/04;C08K7/14;C08K3/04;C08K3/32;C08K5/3492;C08K3/22;C08K5/12;C08K5/05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耐高温 高分子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
背景技术
高分子材料也称为聚合物材料,是以高分子化合物为基体,再配有其他添加剂(助剂)所构成的材料。高分子材料按特性分为橡胶、纤维、塑料、高分子胶粘剂、高分子涂料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等。高分子材料在电气电子工业、航天工业、建筑业、医疗器械、医药包装、交通运输业、家用电器、农业等各行各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但现有高分子材料存在着机械强度和耐磨性差、耐热性低等缺点,尤其是在材料使用环境为循环摩擦或极速摩擦时,产生的摩擦高温导致高分子材料变性、老化、硬脆,逐渐失去高分子材料本身所具备的的优良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材料耐高温性能良好,使用寿命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20~30份、环氧树脂10~15份、玻璃纤维5~10份、石墨粉5~10份、聚磷酸铵6~8份、三聚氰胺2~4份、季戊四醇2~4份、PE蜡2~4份、钛白粉1~3份、硅烷偶联剂2~5份、N,N'-乙撑双硬脂酰胺1~3份、抗氧剂0.5~1份、稳定剂1~2份、邻苯二甲酸二戊酯4~8份。
优选的,所述的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25份、环氧树脂12份、玻璃纤维8份、石墨粉8份、聚磷酸铵7份、三聚氰胺3份、季戊四醇3份、PE蜡3份、钛白粉2份、硅烷偶联剂4份、N,N'-乙撑双硬脂酰胺2份、抗氧剂0.8份、稳定剂1.5份、邻苯二甲酸二戊酯6份。
优选的,所述聚磷酸铵为高聚合度、水难溶的磷酸铵聚合物,聚合度为1000~1500。
优选的,所述抗氧剂为抗氧剂264、抗氧剂1010、抗氧剂1076或抗氧剂TNP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优选的,所述稳定剂为钙锌稳定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将高速搅拌机预热至90~120℃,将聚丙烯、PE蜡、硅烷偶联剂投入高速搅拌机中搅拌10~20min,搅拌机转速大于250r/min;
(2)将搅拌好的混合物降温至40~60℃,按比例加入其他原料,搅拌10~15min,搅拌机转速大于300r/min,混合物作为预混料;
(3)将预混料加入双螺杆机中熔融挤出,造粒,即得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具体设置为:温度一区180~190℃,二区190~200℃,三区200~210℃,四区210~220℃,混合原料输送时间2~3min,压力13~17MPa。
本发明在常规高分子材料中添加了阻燃剂聚磷酸铵、三聚氰胺和阻燃协效剂季戊四醇,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使用范围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25份、环氧树脂12份、玻璃纤维8份、石墨粉8份、聚磷酸铵7份、三聚氰胺3份、季戊四醇3份、PE蜡3份、钛白粉2份、硅烷偶联剂4份、N,N'-乙撑双硬脂酰胺2份、抗氧剂1010 0.8份、钙锌稳定剂1.5份、邻苯二甲酸二戊酯6份。
上述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1)将高速搅拌机预热至90~120℃,将聚丙烯、PE蜡、硅烷偶联剂投入高速搅拌机中搅拌10~20min,搅拌机转速大于250r/min;
(2)将搅拌好的混合物降温至40~60℃,按比例加入其他原料,搅拌10~15min,搅拌机转速大于300r/min,混合物作为预混料;
(3)将预混料加入双螺杆机中熔融挤出,造粒,即得耐高温高分子材料,具体设置为:温度一区180~190℃,二区190~200℃,三区200~210℃,四区210~220℃,混合原料输送时间2~3min,压力13~17MPa。
实施例2
一种耐高温高分子材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20份、环氧树脂10份、玻璃纤维5份、石墨粉5份、聚磷酸铵6份、三聚氰胺2份、季戊四醇2份、PE蜡2份、钛白粉1份、硅烷偶联剂2份、N,N'-乙撑双硬脂酰胺1份、抗氧剂264 0.5份、钙锌稳定剂1份、邻苯二甲酸二戊酯4份。
其制作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州苏牌高温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徐州苏牌高温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206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