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5800.0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04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27 |
发明(设计)人: | 小山贤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王娟娟 |
地址: | 100004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纵梁 后部 加强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前纵梁后部遭冲击破坏。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包括前纵梁(16)及与前纵梁后部(28)固接的外加强板(30),前纵梁后部沿车宽方向的截面呈U形,由底壁(28a)、从底壁的内侧端向上方延伸的内侧壁(28c)、从底壁的外侧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28b)、从内侧壁的上端将边缘弯折而成的内侧凸缘(28e)、从外侧壁的上端将边缘弯折而成的外侧凸缘(28d)组成,外加强板以在沿车宽方向的截面中至少从外加强板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到外加强板的与底壁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为止呈近似直线的方式跨设于内侧凸缘和外侧凸缘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结构,尤其涉及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位于车身前部的左右的前纵梁在正面碰撞等中担负着主要吸能作用,并且还是驾驶室抗变形的主要结构。通常,由前纵梁的前部承担着吸能作用,而前纵梁的后部由于靠近驾驶室,因此需要在发生正面碰撞和偏置碰撞等时抵抗变形,减少碰撞过程中对驾驶室的侵入量,来保护驾驶员及乘员的人身安全。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前舱纵梁后段结构,该前舱纵梁后段结构包括截面均为U形且屈服强度依次递减的纵梁后段11、第一加强板12与第二加强板13,该纵梁后段11位于前围板21的下方,该纵梁后段11与该前围板21在对应乘员脚部的位置处设有弯折区16,该纵梁后段11与该前围板21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5,该第一加强板12和该第二加强板13沿该纵梁后段11的长度方向跨设于该弯折区16并在该第一空腔15内由下至上叠置,将该第一空腔15对应该弯折区16的部分由下至上分隔成第二空腔152、第三空腔153及第四空腔154。通过材料等级的过渡以及抵抗变形空腔的过渡之间的合理配合,可有效而连贯地完成前舱纵梁后段结构碰撞能量的吸收和传递。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该加强结构包括:固连在纵梁外板21上的纵梁内板22,纵梁内板22的空腔内设有条形加强板3,加强板3呈U形装入纵梁内板22,其两侧向上折弯并与纵梁内板22焊接而相固连,由此加强板将纵梁内部分隔成多个封闭区,提高了纵梁的抗弯能力,加强板与纵梁内板均成U形,并且焊接点位于加强板的支撑面上部,焊接方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CN204415518U
专利文献2:CN201882151U
发明内容
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上述专利文献1的前舱纵梁后段结构中,由于第二加强板13呈U形,U形凸缘与前纵梁的凸缘焊接,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的冲击力使前纵梁开口张开,发生变形,这样的变形会波及到驾驶室,危及驾驶员及乘员的人身安全。
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中,由于加强板3呈U形装入前纵梁,与前纵梁的内壁焊接而固连,因此在车辆发生碰撞时,所受的冲击力会使前纵梁开口张开,发生变形。这是因为,张开力方向(左右)与焊接方向(左右)一致,加强板易与前纵梁内壁发生分离,无法起到限制前纵梁开口张开的作用。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经过锐意研究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前纵梁后部遭冲击破坏的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包括前纵梁及与所述前纵梁的后部固接的外加强板,所述前纵梁的后部沿车宽方向的截面呈U形,其由底壁、从所述底壁的内侧端向上方延伸的内侧壁、从所述底壁的外侧端向上方延伸的外侧壁、从所述内侧壁的上端将边缘弯折而成的内侧凸缘、以及从所述外侧壁的上端将边缘弯折而成的外侧凸缘组成,所述外加强板以在沿车宽方向的截面中至少从所述外加强板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到所述外加强板的与所述底壁的车宽方向的另一端对应的位置为止呈近似直线的方式跨设于所述内侧凸缘和所述外侧凸缘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未经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58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井下采煤工作面支撑搬运车后车架设置自动伸缩装置
- 下一篇:车身结构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