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513953.1 | 申请日: | 2017-06-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12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恒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R31/385 | 分类号: | G01R31/385;G01R31/392;G01R31/39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266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组 电池 老化 锂离子电池 种检测 内阻 激活 电池内阻检测 平均电池电压 单独设置 电压偏离 方式检测 工作性能 老化电池 温度超过 温度检测 直接检测 节约 恢复 发现 维护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对电池组中的电压偏离电池组中平均电池电压的电池进行温度检测,若发现该电池的温度超过电池组中平均电池温度预定数值,则判断该电池属于老化电池,本发明的方法通过直接检测电池温度,从而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检测出由于内阻增大而导致老化的电池,不需要单独设置电池内阻检测装置,简化了电池组的结构,并且内阻增大导致老化的电池可以通过激活步骤进行激活,从而使其重新恢复工作性能,节约了维护电池组运行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动力电池的应用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由于电池的原材料、制造工艺、零部件及使用微环境的差别,单体电池间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差异,组合在一起使用的电池数量越多,电池间的差异就越明显,对于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及安全性能影响也就越大。在电池的一致性中,电池的容量差别较大会使得配组后使用过程中,不同电池的放电深度有较大差异,对电池寿命影响较大,同时也会增加安全隐患。
对于锂离子电池组运行监控的系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而现有的电池组中对待老化电池的方法一般都是报废回收,而发明人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众多老化电池的情况中,其中一种老化情况是由于电解液中的盐的沉积,电极的金属离子迁移进入电解液中导致电解液性能变差,从而导致电池内阻变大,而这类电池可以通过后期的修复过程恢复工作能力,目前的电池组中并没有针对这种电池的检测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对电池组中的电压偏离电池组中平均电池电压的电池进行温度检测,若发现该电池的温度超过电池组中平均电池温度预定值,则判断该电池属于老化电池,本发明的方法通过直接检测电池温度,从而提供了一种更为简单的方式检测出由于内阻增大而导致老化的电池,简化了电池组的结构,并且内阻增大导致老化的电池可以通过激活步骤进行激活,从而使其重新恢复工作性能,节约了维护电池组运行的成本。
具体的方案如下:
一种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所述方法用于检测锂离子电池组中的老化电池,所述电池组包括电压检测器以及温度检测器,所述电压检测器检测每个电池的电压,所述温度检测器检测每个电池的温度,当所述电压检测器检测到电池组中的某个电池的电压偏离电池组中平均电池电压第一预定值时,对该电池进行温度检测,若发现该电池的温度超过电池组中平均电池温度的第二预定值时,则判断该电池属于老化电池,将该电池移出电池组,更换新的电池。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值为10-30%。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值为5-20%。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值为15-25%。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预定值为20%。
进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二预定值为10-15%。
一种老化锂离子电池检测及修复方法,其中包括上述的检测老化锂离子电池的方法,以及对移出的电池进行修复的步骤。
所述修复步骤包括:
1)、测量电池的内阻R1,;
2)、所述电池进行超声波振荡;
3)、更换步骤2得到的电池的电解液;
4)、对步骤3得到的电池进行脉冲电流激活;
5)、测量步骤4得到的电池的内阻R2;
6)、将R1与R2进行比较,选择R1>R2的电池。
进一步的,步骤3中的更换过程包括,通过电解液注入阀注入电解液,然后抽真空将电解液抽出,然后重新注入新的电解液,密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恒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恒金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39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