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恒定拉力原理的工程线缆自动收/放控制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12711.0 | 申请日: | 2017-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41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叶中樵;单佳佳;王本立;周厚强;张振良;胡光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中樵 |
主分类号: | B65H75/38 | 分类号: | B65H75/38;B65H75/44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7 | 代理人: | 温珊姗;康晨 |
地址: | 43002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恒定 拉力 原理 工程 线缆 自动 控制 设备 | ||
本发明为一种基于恒定拉力原理的工程线缆自动收/放控制设备,包括有驱动架构部件(1),执行架构部件(2),且驱动架构部件(1)中的减速机法兰(14)与执行架构部件(2)中的盒盖(213)相连接,构成一个整体。利用驱动架构部件(2)中的电机(11)做动力源,连接减速机(13),进而连接轮轴(23261),且再结合传感器组件(2323)和传感器触发组件(2324),执行架构部件(2)实现其保持恒定拉力自动收/放线缆的功能,具有整体结构合理,实际操作简单可靠,工作运行灵活快捷,维修护理方便,效率高,性价比好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程线缆收/放控制设备,特别是一种基于恒定拉力原理的工程线缆自动收/放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机械产品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工程机械产品的控制距离要求也越来越远,控制线缆的长度也越来越长,工程线缆的收回和放伸要求能够快速、便捷,以确保工程机械产品的正常、高效的使用。目前,对于长度较短的线缆,常用的方法是用固定的涡卷弹簧收/放线缆装置;对于长度较长的线缆,常用的方法是用人工手摇的方式收/放线缆。然而,固定的涡卷弹簧的有效长度较短,人工手摇则不能保持同步收/放,且劳动强度较大,均达不到要求。因此,人们期待着一种理想的线缆收/放装置问世,服务社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工作可靠,快捷方便的基于恒定拉力原理的工程线缆自动收/放控制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恒定拉力原理的工程线缆自动收/放控制设备,包括有驱动动架构部件1,执行架构部件2,且驱动架构部件1中的减速机法兰14与执行架构部件2中的盒盖213相连接,将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整体。其中:
所述驱动架构部件1设有1个电机11, 1个电机过渡法兰12,1个减速机13,1个减速机法兰14,且电机11与电机过渡法兰12相连接,同时电机过渡法兰12与减速机13相连接,继而减速机13与减速机法兰14相连接,将四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部件,用以提供执行架构部件2收/放线缆的动力;
所述执行架构部件2设有1个安装盒21,1个执行器23,且执行器23分别与安装盒21中的盒体212和盒盖213通过轴承Ⅱ236和轴承Ⅳ2325相连接,将二者紧密结合构成一个部件,用以完成线缆的自动收/放功能。
本发明的总体设计思想是基于物理学恒定拉力的原理,采用驱动架构部件1中的电机11做动力源连接执行器23实现收/放线补偿。往外放伸线缆22时,线缆22带动卷线轮233向放伸方向转动,涡卷弹簧23264收紧,同时磁珠23244随感应齿轮23241绕销轴23242向感应开关座23231上的放线感应开关23233方向转动,当磁珠23244转至放线感应开关23233的感应区域时,放线感应开关23233被触发,并发出信号控制电机11向放线方向转动,通过减速机13带动轮轴23261向放线方向转动,涡卷弹簧23264放松,当磁珠23244转至停止感应开关23232的感应区域时,停止感应开关23232被触发,并发出信号控制电机11停止转动,如此反复,线缆可被放伸至所需位置;往内收回线缆22时,涡卷弹簧23264的缩紧力带动卷线轮233向收回方向转动,线缆22被缠绕在卷线轮233的卷线槽内,涡卷弹簧23264放松,同时磁珠23244随感应齿轮23241绕销轴23242向感应开关座23231上的收线感应开关23234方向转动,当磁珠23244转至收线感应开关23234的感应区域时,收线感应开关23234被触发,并发出信号控制电机11向收线方向转动,通过减速机13带动轮轴23261向收线方向转动,涡卷弹簧23264收紧,当磁珠23244转至停止感应开关23232的感应区域时,停止感应开关23232被触发,并发出信号控制电机11停止转动,如此反复,线缆可被收回至所需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中樵,未经叶中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27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