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及其供水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1700.0 | 申请日: | 2017-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373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10 |
发明(设计)人: | 王书慧;滕立勇;徐梅;李吉贵;刘然;吴桐;李峻宇;张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B11/10 | 分类号: | E03B11/10;E03B7/07;E03B5/00;E03B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钱能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锅 供水系统 及其 供水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井注蒸汽开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及其供水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在油田稠油开发的过程中,注蒸汽开发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开发方式。每年油田都需要注入大量的蒸汽到油藏中去,以便对油藏进行有效的开发,一般而言,在油田的开发过程中,通过使用注汽锅炉生产蒸汽以注入油藏,因此需要大量的水进行供给注汽锅炉。
现有的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在进行清水与污水切换时需要排泄掉储水装置中的储存的水,这种操作不仅会增加现场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尤其当储水装置内储存的水为污水时,就地排泄掉污水同时会污染环境,这与目前的环境保护理念不相符。同时清水与污水切换时排水会减少锅炉的开启时率,影响原油的产量,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可能会造成管线冻堵情况的发生,进而影响会进一步的扩大。尤其是在活动锅炉进行搬家时,还需要排泄掉储水装置中的水,否则会影响搬家的进度以及运输途中的安全性,而排泄掉的水是经过工业处理过的,其对环境具有不利的影响。通常的作法是将储水罐中的水通过泵打入到报废的油井中去,这样的操作可能会给该井在今后的再利用中造成不利影响。而采用专用水车拉走多余的水又会增加运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现场操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及其供水方法,其能够解决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在清水和污水切换时需要排泄掉储水装置中的储存的水的问题,从而提高锅炉的开启时率,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注汽锅炉供水系统,所述注汽锅炉供水系统包括:
软水单元,所述软水单元的进水口能与用于提供清水的第一管路相连通;
储水装置,所述储水装置至少具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软水单元的出水口相连通,所述第二端口能与用于提供软化的污水的第二管路相连通,所述第四端口用于与锅炉系统相连通;
一端与所述第三端口相连接的第三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能与用于提供软化的污水的第二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一泵体。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水单元包括至少一条软水管路,所述软水管路上设置有第二泵体、第一阀门和软水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水管路上依次设置有第二泵体、第一阀门、软水器、第二阀门和第三泵体,所述第二泵体的入口与用于提供清水的第一管路相连通,所述第三泵体的出口与储水装置的第一端口相连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水单元包括两条软水管路,两条所述软水管路并联设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软水单元与所述储水装置之间设置有第三阀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水装置的第二端口处设置有第四阀门。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管路上还设置有第五阀门和第六阀门,所述第一泵体位于所述第五阀门和所述第六阀门之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储水装置的第四端口处设置有第七阀门。
一种根据上述注汽锅炉供水系统的供水方法,包括:
当第一管路提供清水时,清水通过软水单元软化后输送至储水装置中;
当第二管路提供软化的污水时,软化的污水通过所述储水装置的第二端口输送至储水装置中;
当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进行切换供水时,通过储水装置的第四端口不断向锅炉系统供应软水。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供水方法还包括:
当需要排空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水时,驱动第一泵体以使储水装置内的水通过所述第三管路排向所述第二管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排空所述储水装置内的水之前,通知提供软化的污水的供应方所述注汽锅炉供水系统会将储水装置内的水排向第二管路。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17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