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0998.3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440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邱跃琴;李龙江;张覃;卯松;李先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82 | 分类号: | B01D53/82;B01D53/64;F23J15/02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 |
地址: | 550025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高温 烟气 方法 装置 | ||
1.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采用将烟气脱汞剂由电动旋转阀阀门控制实现均匀入料到脱汞反应器内,高温烟气通过进气导气装置进入脱汞反应器,该高温烟气与烟气脱汞剂在脱汞反应器形成对流,在脱汞反应器外侧设置振动器,振动器为间歇振动,让烟气脱汞剂呈层状均匀下降,并抖掉进气导气装置和圆环出气装置上的脱汞剂,实现高温烟气与烟气脱汞剂充分反应,脱汞后的烟气通过圆环出气装置引出,实现对高温烟气进行脱汞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脱汞剂为颗粒状或粉末状,且采用磁性载银4A沸石分子筛脱汞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烟气脱汞剂采用进料漏斗倒入脱汞反应器内,该进料漏斗为锥形结构,且该锥度大小不大于烟气脱汞剂的摩擦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导气装置位于脱汞反应器底部,该进气导气装置由至少2根相互平行的三角管构成,三角管一端伸出脱汞反应器,人形导气管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在该三角管所形成的平面内,该人形导气管与三角管相互垂直且连通,在人形导气管底面的矩形面上开设小孔,便于气体均匀导出而不被脱汞吸附剂封堵,又便于脱汞吸附剂至上而下通过。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出气装置包括位于脱汞反应器上部内的集气球,对称分布在集气球两侧的导气管内端与集气球连通,外端伸出脱汞反应器外,位于脱汞反应器外部的圆弧状导气管分别与导气管外端连通,在圆弧状导气管上设置出气孔,至少2根陶瓷过滤管呈放射状分布在集气球四周,该陶瓷过滤管位于脱汞反应器内且与导气管错位,通过出气口的抽风机抽气,使导气管形成一定的真空度,脱汞后的烟气通过陶瓷过滤管进入集气球,从而被排出,这样达到吸附剂与烟气的有效分离,抽风机能反转反风,当陶瓷过滤管被灰尘堵塞,通量变小的时候,抽风机对抽气导气机构实行反吹。
6.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装置,包括脱汞反应器(1),其特征在于:该脱汞反应器(1)为圆形结构,在脱汞反应器(1)顶部设置进料漏斗(2),在进料漏斗(2)与脱汞反应器(1)连通处设置电动旋转阀(3),在脱汞反应器(1)底部设置出料口(4)且在出料口(4)处设置电动旋转阀(5),在脱汞反应器(1)上部内设置圆环出气装置(6),该圆环出气装置(6)出气端依次连接风机(7)和烟囱(8),在脱汞反应器(1)下部内设置进气导气装置(9),该进气导气装置(9)的进气端依次连接除尘器(10)和锅炉(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漏斗(2)为锥形结构,且锥度不大于烟气脱汞剂的摩擦角。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脱汞反应器(1)外侧设置可间歇振动的振动器(12)。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导气装置(9)位于脱汞反应器(1)底部,该进气导气装置(9)包括至少2根相互平行的三角管(13)构成,该三角管(13)一端伸出脱汞反应器(1),人形导气管(14)相互平行且均匀分布在该三角管(13)所形成的平面内,该人形导气管(14)与三角管(13)相互垂直且连通,在人形导气管(14)底面的矩形面上开设小孔(15)。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煤高温烟气脱汞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环出气装置(6)包括位于脱汞反应器(1)上部内的集气球(16),对称分布在集气球(16)两侧的导气管(17)内端与集气球(16)连通,外端伸出脱汞反应器(1)外,位于脱汞反应器(1)外部的圆弧状导气管(18)分别与导气管(17)外端连通,在圆弧状导气管(18)上设置出气孔(19),至少2根陶瓷过滤管(20)呈放射状分布在集气球(16)四周,该陶瓷过滤管(20)位于脱汞反应器(1)内且与导气管(17)错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099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