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小型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510690.9 | 申请日: | 2017-06-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109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1 |
| 发明(设计)人: | 王正国;刘金;姜慧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5G65/32 | 分类号: | B65G65/32;B65G65/06 |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张火春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用于 小型 货物 集装箱 装箱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小型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系统,包括第一传动链、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三个传动链均为皮带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通过第四连板铰接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通过第五连板铰接相连,所述四连板和第五连板上分别设有铰接相连的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底部和第二液压缸底部、以及第一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靠外侧自由端的底部分别设有可移动的脚轮,通过电磁阀驱动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升降,可以让第一传动链、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适应不同高度和长度的变形。本发明不仅能适应不同距离货物传送调整,还可适应不同高度传送调整,最大程度满足了集装箱内各种货物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装箱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小型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物流行业已经成为一项制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传统的物流运输过程中涉及到散货的装箱、运输和卸货三个过程,对于散货、小件商品的装货卸货过程多由人工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专人进行货物的传递和码垛,装箱效率低下,同时,由于集装箱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在夏季,箱内温度高,粉尘大,对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适用于小型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系统。
本设计的核心思想是:采用步进电机和连杆,将三条货物输送带进行合理的组合,实现散货、小件的自动传送,在整个过程中,装箱系统通过液压油缸实现高度方向上的变形和整体结构的调节,以此来改变货物的传输高度,方便操作人员进行码垛作业。
本发明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
一种适用于小型货物的集装箱装箱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传动链、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所述第一传动链、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上均为皮带传动装置,所述第一传动链和第二传动链通过第四连板铰接相连,所述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通过第五连板铰接相连,所述四连板和第五连板上分别设有铰接相连的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分别通过相应的电磁阀驱动,所述第一液压缸底部和第二液压缸底部分别设有可移动的脚轮,第一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靠外侧自由端的底部分别设有可移动的脚轮,所述脚轮上均设有带锁的刹车装置,通过电磁阀驱动控制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的升降,可以让第一传动链、第二传动链和第三传动链适应不同高度和长度的变形,然后通过刹车装置将三个传动链的相应位置锁定,即可用于传送集装箱内不同高度和距离的货物。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传动链包括第一主动轮、第一从动轮和第一连板,所述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分别安装在第一连板的左右两端,第一连板左端设有铰接相连的第一脚轮,所述第一脚轮顶部设有与第一主动轮轴连接的第一步进电机,第一连板右端与第四连板左端铰接相连,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通过第一皮带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第二传动链包括第二主动轮、第二从动轮和第二连板,所述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分别安装在第二连板的左右两端,第二连板左端与第四连板的右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二连板上设有与第二主动轮轴连接的第二步进电机,第一液压缸顶部自由端固定安装在第四连板上与第二连板铰接点处,第一液压缸底部安装第二脚轮,第二连板右端与第五连板的左端铰接相连,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二皮带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第三传动链包括第三主动轮、第三从动轮和第三连板,所述第三主动轮和第三从动轮分别安装在第三连板的左右两端,第三连板左端与第五连板的右端铰接相连,所述第三连板上设有与第三主动轮轴连接的第三步进电机,第二液压缸顶部自由端固定安装在第五连板上与第三连板铰接点处,第二液压缸底部安装第三脚轮,第三连板右端设有铰接相连的第四脚轮,第三主动轮和第三从动轮通过第三皮带相连。
作为改进,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之间有油缸保持架,用于保持两个液压缸之间相对位置稳定性,防止该装箱系统打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06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港口取装作业线的移舱取料配合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下进料气力输送泵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