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藻制备微藻絮凝剂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10657.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13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9 |
发明(设计)人: | 管小梅;薛焱璟;陈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万昌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1 | 分类号: | B01D21/01;C12N1/12;C12R1/89 |
代理公司: | 北京风雅颂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403 | 代理人: | 马骁 |
地址: | 21310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制备 絮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微藻制备微藻絮凝剂的方法,属于微藻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微藻是一类可光合自养的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不饱和脂肪酸、色素等营养物质。同时,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单位体积产量高等优点,在生物饲料、生物制药、保健品及生物燃料等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因其个体极其微小(3~30μm),且藻液的浓度较低(<1g/L),增加了其收获难度。因此,从藻液中高效地采收高浓度的微藻,成为了其产业工业化规模发展的瓶颈。
现有的收集微藻的技术,主要包括:离心法、絮凝法、重力沉降法、气浮法、过滤法等。其中絮凝法又包括自动絮凝法、无机絮凝法和有机絮凝法。自动絮凝法利用微藻在特定pH值下产生自动絮凝,比如中国专利“微藻收集方法及应用”(专利号 CN201110457543.2)通过通入空气或惰性气体减少藻液CO2的浓度,降低光合作用,提高藻液pH值到9.50~11.00时,使微藻产生自动絮凝沉淀。但是该法需要较长的处理时间,同时絮凝效果不佳,回收率低。有机絮凝法和无机絮凝法通过向藻液中加入有机絮凝剂(如壳聚糖)和无机絮凝剂(比如铁、铝絮凝剂)使微藻产生絮凝沉淀,但是这些絮凝剂的使用增加了成本,回收率低,达不到很好的回收效果。
因此,亟待寻找一种絮凝效果好,回收率高,能够在工业上进行大规模使用的微藻絮凝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传统的絮凝法对微藻的絮凝效果差,回收率低,不适合工业规模化应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利用微藻制备微藻絮凝剂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1)按重量份数计,分别将1~3份葡萄糖、3~5份植物多糖、0.1~0.3份硫酸铵、0.1~0.3份磷酸二氢铵、0.1~0.3份硝酸钾、0.01~0.03份硫酸锌、0.1~0.3份硫酸镁、10~15份氯化钠和200~300份去离子水,搅拌混合后得培养基;
(2)取微藻加入培养基中,使微藻在培养基中浓度为0.3~0.6g/L,在温度为25~27℃,转速为100~120r/min条件下进行光照黑暗循环交替培养,光照环境下培养的周期为10~12h,黑暗环境下培养的周期为8~10h;
(3)光照黑暗交替培养2~4天后得微藻液,向微藻液中加入异丙醇、氢氧化钠和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搅拌混合后继续光照黑暗交替培养3~5天,培养后得改性微藻液,将改性微藻液在2000~2500r/min转速下离心分离,收集沉淀物,得微藻藻泥;
(4)按重量份数计,分别将80~100份微藻藻泥、4~8份玉米淀粉、0.1~0.3份氧化镁和0.1~0.3份硫酸铁,搅拌混合后得微藻藻泥混合物;
(5)按质量比1:5,将阳离子醚化剂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搅拌混合后得混合液,按质量比1:5,将混合液与微藻藻泥混合物混合,混合后即可得到微藻絮凝剂。
步骤(1)中所述的植物多糖为阿拉伯糖、甘露糖、枸杞多糖、海带多糖中的一种。
步骤(2)中所述的光照环境的光照强度为3000~3200Lux。
步骤(2)中所述的微藻为小球藻、栅藻、脆杆藻、小环藻和绿球藻中一种。
步骤(3)中所述的异丙醇质量为微藻液质量5~10%,氢氧化钠质量为微藻液质量0.5~0.7%,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质量为微藻液质量0.2~0.4%。
步骤(5)中所述的阳离子醚化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和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一种。
步骤(5)中所述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本发明与其他方法相比,有益技术效果是:
(1)本发明使用植物多糖制得微藻培养基,并将微藻放入培养基中进行光照黑暗交替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植物多糖培养后的微藻会和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进行反应,反应后的微藻带有阳离子活性基团,作为絮凝剂使用后会和带负电荷的藻细胞相互吸引,表现出阳离子絮凝剂的性能,而微藻在培养的过程中细胞壁会产生酸性多糖和脂质,也会进行阳离子改性,使最终得到的微藻藻泥具有优异的微藻絮凝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万昌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万昌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106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