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筒体组对装置及其装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9986.9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9943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峰;刘华学;童利;武永亮;陈文兴;刘军祥;郭文亮;徐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7/053 | 分类号: | B23K37/053;B23K101/12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鲁力 |
地址: | 43021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筒体组 装置 及其 装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罐体各筒体工艺件及封头间组对的新型装置及方法,新型筒体组对装置包括底座、可移动式台座、轴距同步调整机构、分段式滚轴、调速电机及减速机构、升降式液压严缝装置、液压顶升小车、封头及筒体顶紧机构及控制箱等。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通过滚轴轴距的可调从而保证该装置适应于不同直径的筒体的组对作业,通用性强;设置了装置所特有的升降式液压严缝装置封头及筒体顶紧机构从而实现了对筒体组对间隙的有效控制;实现了筒体无需再次起吊作业即可完成筒体的顶升、移动作业;配合装置所配备的滚轮可便捷的实现筒体间纵向拼缝错开量的调整;采用液压系统为动力的顶压系统,可保证为工件的顶压提供充足的动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筒体组对装置及其装配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压力容器罐体各筒体工艺件及封头间组对的新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大中型压力容器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受罐体制造材料规格的限制,因此罐体的制造多采用多段筒体拼接方式。各筒体间对接缝的拼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焊接质量的保证。
国内各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筒体组对方式有:利用传统滚轮架人工组对,利用固定轴距式长轴滚轮架人工组对及利用与产品外形尺寸相匹配的专用组对装置。
目前国内各压力容器制造企业普遍采用的筒体组对方式其缺点有:
1、利用传统滚轮架人工组对:传统滚轮架作为一种通用的非标装置,其主要用途多用于圆形筒体工件的滚动及变位作业。其主动端及从动端的分散式结构决定了采用这种装置对多段筒体进行组对拼接作业时,存在各筒体定位精度差、各筒体的纵向拼缝错开调整量难于精准一致、各环向拼接缝组对间隙不易控制、各环向拼接缝错边量不易消除、组对过程中筒体的同轴度及直线度较难保证、操作繁琐需要借助辅助器具及人工劳动强度大等缺点。
2、利用固定轴距式长轴滚轮架人工组对:筒体组对过程中利用固定轴距式长轴滚轮架虽然在控制筒体同轴度及直线度、各环向拼接缝的错边量上有很大优势,但对于不同直径筒体的适应性、各筒体的纵向拼缝错开调整量的控制、筒体间组对间隙的控制及封头与筒体间的组对作业均存在不便捷的缺点。
3、利用与产品外形尺寸相匹配的专用组对装置:专用组对装置大多针对具体专用产品而设计,其最大特点就是通用性差,如不对其改造或调整很难适应不同外形尺寸产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适应于不同筒体直径、高效的用于压力容器装置罐体各筒体工艺件及封头间组对及其装配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新型筒体组对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底座,设置在底座上的端部轴承座组成、驱动轴承座组成、以及端部轴承座组成和驱动轴承座组成之间的中部轴承座组成;端部轴承座组成上架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端部滚轴,中部轴承座组成上架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中部滚轴,驱动轴承座组成上架设有至少两个平行设置的驱动滚轴;驱动滚轴端部均设有调速电机及与调速电机输出配接的减速机构;若干液压顶升小车设置于底座之上且置于各轴承座组成之间;封头及筒体顶紧机构设置在底座一端,底座另一端设有升降式液压严缝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整套装置的操控柜。
在上述的一种新型筒体组对装置,底座包括底座下部,底座下部为一个整体底架,用于装置整体支撑及承重,整体底架上设置了能够调整相对距离的两个滑动座,两滑动座与整体底架采用滑槽联接,两滑动座之间通过双向丝杆组及电驱动装置实现两滑动座相对距离的调整;端部轴承座组成、中部轴承座组成、驱动轴承座组成设置在两滑动座上,通过两滑动座相对距离的调整的能够实现端部滚轴、中部滚轴及驱动滚轴的轴距调整,适应不同筒径筒体的组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99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