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结构及防渗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508842.1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894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施有志;李秀芳;阮建凑;陈自力;吴昌兴;赵花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E21D11/38 | 分类号: | E21D11/38;E21D11/10;E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智东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78 | 代理人: | 陈亚斌;关兆辉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隧道 crd 工法防 渗漏 结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结构及防渗漏方法,主要包括如下步骤:S1:左侧洞长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左侧上导坑开挖→左侧上导坑支护;S2:左侧下导坑开挖→左侧下导坑支护;S3:右侧洞长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右侧上导坑开挖→右侧上导坑支护;S4:右侧下导坑开挖→右侧下导坑支护;S5:形成预制钢板;S6:焊接上预制钢板,构成防水结构;S7:铺设防水层,浇筑仰拱;S8:铺设拱墙防水层,模筑二衬混凝土,待二衬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临时中隔墙和横撑。上述方法提高了隧道CRD工法的施工效率,增强临时支撑拆除过程中支护体系的稳定性,并且防止残留型钢刺破防水板,提高防水板的施工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工程领域,用于地下工程,尤其涉及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结构及防渗漏方法
背景技术
CRD又称交叉中隔法,在软弱围岩大跨隧道中,先开挖隧道一侧的一或二部分,施作部分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开挖隧道另一侧的一或二部分,完成横隔板施工;然后再开挖最先施工一侧的最后部分,并延长中隔壁,最后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主要应该于Ⅳ级围岩浅埋、偏压地段以及Ⅴ级围岩段的施工。
CRD工法适用于特别破碎的岩石、碎石土、卵石土、圆砾土、角砾土及黄土组成的Ⅴ级围岩和软塑状黏性土、潮湿的粉细砂组成的Ⅵ级围岩及较差围岩中的洞口段、偏压段、浅埋段等。为了稳定工作面,采用CRD工法施工时,须采取超前大管棚、超前锚杆、超前小管棚、超前预注浆、掌子面封闭等辅助施工措施进行超前加固。一般采用人工开挖、人工和机械配合出碴。可适当采用控制爆破,以免破坏已完成的临时支撑隔墙和临时仰拱。
CRD工法隧道初支施工完成后,需进行二衬施工,首先施工二衬仰拱(厚45cm)部分。仰拱施工前须进行的是EVA防水板铺设,为了保证防水板施工质量,传统做法是拆除某一施工段(6~9m)50%的临时中隔壁(型钢H22),剩余50%中隔壁逐个割除(从初支仰拱底以上25cm型钢割除),同时施做防水板后,及时将割除部分型钢放回原位,以此类推。但是该工法具有残留型钢易刺破防水板带来渗漏隐患。为此,有必要解决CRD工法防水板铺设过程易出现的刺破导致地下水渗漏的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CRD工法防水板铺设过程易出现刺破导致地下水渗漏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其提供了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结构及防渗漏方法。
本发明就上述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一种隧道CRD工法防渗漏方法,其特征在于,由如下步骤形成:
S1:左侧洞长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左侧上导坑开挖→左侧上导坑支护;
S2:左侧下导坑开挖→左侧下导坑支护;
S3:右侧洞长管棚、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右侧上导坑开挖→右侧上导坑支护;
S4:右侧下导坑开挖→右侧下导坑支护;
S5:取一块大钢板,将该钢板切割成小钢板,再将小钢板中切除掉“工”字型形状,最后将小钢板对称切成两半,形成预制钢板;
S6:在临时中隔墙的墙脚和拱顶,以及横撑的左右两侧,分别焊接上预制钢板,该预制钢板与工字钢焊接密实,并与二衬混凝土浇筑在一起,预制钢板、工字钢与二衬混凝土共同构成防水结构;
S7:铺设仰拱的防水层,浇筑仰拱;
S8:铺设拱墙防水层,模筑二衬混凝土,待二衬混凝土养护达到设计强度后,拆除临时中隔墙和横撑。
优选的,所述支护包括架设格栅钢架,喷射C25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88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大变形围岩段复合式衬砌
- 下一篇: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