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化调整油井产液量的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8659.1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9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辛宏;周志平;黄伟;甘庆明;陆梅;韩二涛;李明江;李大建;刘涛;张岩;周杨帆;杨海涛;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7/008 | 分类号: | E21B47/008;E21B43/1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61200 | 代理人: | 徐文权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化 调整 油井 产液量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领域,涉及一种优化调整油井产液量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是影响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快速地提升地层的压力,营造高效的压力驱替系统,除了利用原有的资源,油田井区要实行提前注水,其重要形式是以强化注水为主。对于油田里微裂缝地区,在前期的强化之后,有了一定的成果,油井有了一定的成果以后,油井的单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伴随着油井不断地开采,其含水量提高,进而造成了油井井组的石油产量降低,为了保障油田的含油量,提升驱油的效果,可以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是注水井:首先可以根据油井情况出现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注水强度,使油井的产油量持续稳定地提升。其次,还可以利用不稳定的注水形式进行油田的开采。这种方式对微裂缝区域来讲,有效地控制油井的含油量以及含水量。另一方面是油井:通过优化调整不同油井的产液量,来改善平面非均质程度,提升驱油的效果。一般调整油井产液量都是定期进行,需要人工造表或计算机统计累计液量,再进行计算需要调整的液量,缺乏时效性和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实时对油井产液量优化,最大程度地改善平面非均质程度较强的油藏的开发效果,提供一种优化调整油井产液量的系统及方法,该方法是利用功图法计算产液量技术的拓展应用,可实时对油井产液量进行优化,改善平面非均质程度较强的油藏的开发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优化调整油井产液量的系统,包括载荷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电缆线、井口采集器、井场主RTU、井组天线、主站中心接收天线、中心控制器以及站内计算机;载荷传感器安装在抽油机井口悬绳器上,位移传感器安装在抽油机游梁下方;载荷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通过电缆线与井口采集器连接;载荷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与井场主RTU通过无线通讯传递信息,并通过井组天线与站点传递信息;主站中心接收天线接收来自井场主RTU传递的信号,并发送给中心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至站内计算机。
本发明进一步的改进在于:
位移传感器为用于采集抽油杆位移数据的角位移传感器。
一种优化调整油井产液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通过安装于井口悬绳器上的载荷传感器采集抽油杆载荷电信号,得到载荷与时间曲线;通过安装于游梁下方的位移传感器采集抽油杆位移电信号,得到位移与时间曲线;利用抽油杆载荷和位移与时间的变化规律得到光杆示功图;
2)通过光杆示功图转求解泵功图,首先建立抽油杆、油管有限元模型和液柱差分计算模型,然后迭代求解出深井泵口处载荷和抽油杆载荷和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图,得到泵功图;
3)载荷和位移电信号通过电缆线传至井口采集器,各油井数据再通过井口采集器上传至井场主RTU,再通过井组天线,将采集数据以波的形式传至主站中心接收天线进行数据接收;
4)通过数据处理单元的中心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传至站内计算机;建立以客户机/服务器结构为主、浏览器/服务器结构为辅的系统网络结构,站内计算机安装示功图实时计算油井产液量软件、产液量优化软件,通过实时采集的功图数据计算产液量,利用一个井组两口井的注水见效后的累计产液量求解两口井的产量之比,对井组进行产液优化。
步骤4)中的具体方法如下:
由达西定律计算出单井的产出量:
q=K(AΔp/μL) (1)
其中,A为水驱前缘流过的截面积,m2;K为渗透率,μm2;Δp为生产压差,MPa;μ为地下原油粘度,mPa·s;L为注采井距,m;
进而得出水驱前缘的推进流速:
v=q/A=K(Δp/μL) (2)
对于某一油田来说,油井见注入水时间和见效时间成正比:
其中,t1、t2分别为同一井组中两口油井的见效时间,d;t′1、t′2分别为同一井组中两口井见注入水时间,d;;L1、L2分别为同一井组中两口井与注水井间的距离,m;v1、v2分别为水驱前缘的推进流速,m/d;
将(1)式和(2)式带入(3)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86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煤矿钻孔变形监测实验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随钻测控仪器总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