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电子驻车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1710506606.6 | 申请日: | 2017-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6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9 |
发明(设计)人: | 朱海永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寅泽缕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电子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驻车支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强度电子驻车支架。
背景技术
现代汽车对于机械控制电子化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从基本电子方向助力到复杂主动转向比例控制这些以往都是采用液压以及机械控制为主的部分,也逐渐向电子化控制靠拢,驾驶者能通过直接机械连接来自主控制的部分已经越来越少了。就连操控发烧友至爱的手刹也逐渐地落入了电子化控制的“魔掌”。
电子驻车制动系统是指将行车过程中的临时性制动和停车后的长时性制动功能整合在一起,并且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停车制动的技术。
电子手刹是由电子控制方式实现停车制动的技术。其工作原理与机械式手刹相同,均是通过拉索拉紧后轮刹车蹄进行制动。另一种则是使用电子机械卡钳,是通过点击卡紧刹车片产生来达到控制停车制动,
从电子手刹从基本的驻车功能延伸到自动驻车功能AUTO HOLD。AUTO HOLD自动驻车功能技术的运用,使得驾驶者在车辆停下时不需要长时间刹车。以及启动自动电子驻车制动的情况下,能够避免车辆不必要的滑行,简单的说就是车辆不会溜后。
传统的手刹在斜坡起步时需要依靠驾驶者通过手动释放手制动或者熟练的油门、离合配合来舒畅起步。而AUTO HOLD自动驻车功能通过坡度传感器由控制器给出准确的驻车力,在起动时,驻车控制单元通过离合器距离传感器,离合器捏合速度传感器,油门踏板传感器等提供的信息通过计算,当驱动力大于行驶阻力时自动释放驻车制动,从而使汽车能够平稳起步。就算平时在市区行驶的塞塞停停,只要你启用AUTO HOLD功能,便会启动相应的自动驻车功能。聪明的AUTO HOLD自动驻车功能可使车辆在等红灯或上下坡停车时自动启动四轮制动,即使在D挡或是N挡,你也无需一直脚踩刹车或使用手刹,车子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需要解除静止状态,也只需轻点油门即可解除制动。这一配置对于那些经常在城市里走走停停的车主来说确实实用,同时也减少了大家由于麻痹大意造成的一些不必要的事故。
现有的电子驻车系统内的驻车支架的结构是第一悬臂、第二悬臂和底板三个零件焊接而成的,这种结构的电子驻车支架的制造工艺复杂,定位不精确且驻车支架的强度难以保证,缓冲性能差,因振动而容易断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电子驻车支架,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电子驻车支架, 包括底板、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分别固定焊接在底板上端两侧,所述底板两侧分别设有左凹槽和右凹槽,所述底板的四个角上设有螺栓固定孔,所述螺栓固定孔处设有缓冲组件,所述第一悬臂、第二悬臂以及底板上均固定设有加强筋。
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缓冲块本体,所述缓冲块本体内依次设有上段通孔、中段通孔和下段通孔,所述缓冲块本体内上段通孔和中段通孔之间设有上金属环,所述缓冲块本体内下段通孔和中段通孔之间设有下金属环。
优选的,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均采用L形悬臂。
优选的,所述底板中心还设有伸缩孔。
优选的,所述左凹槽和右凹槽均为U形槽。
优选的,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底部均设有内凹面,且所述内凹面与凹槽相匹配。
优选的,所述缓冲块本体上设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设有环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结构简单,稳定性好,采用的缓冲组件缓冲性能好,其强度高、刚度强,能够承受较大的冲击力;驻车时能够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从而保护驻车支架整体。
(2)本发明采用L型悬臂,能够进一步提高驻车时的稳定性。
(3)本发明中,在底板上设置伸缩孔,能够有效的防止底板断裂影响驻车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缓冲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寅泽缕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寅泽缕弦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50660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