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干燥剂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95604.1 | 申请日: | 2017-06-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048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 发明(设计)人: | 洪瑞仁;张红军;蔡东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久宙化学品有限公司;杭州家爽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30;B01D53/28 |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顾正超 |
| 地址: | 20151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干燥剂 干燥剂颗粒 钢筋混凝土 成型颗粒 化学吸附 颗粒形态 无机纤维 物理吸附 吸水性能 有机纤维 制作过程 水粉 稳固性 氧化钙 微孔 黏土 制造 钢筋 膨胀 稳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剂及其制造方法,其通过在氧化钙中增加黏土让其长成骨架,增加无机纤维如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一般提高其成型颗粒的形态稳固性,再增加有机纤维来增强其粘度,使该干燥剂的颗粒形态稳固,避免了遇水粉化、膨胀等问题,同时由于骨架的存在和在干燥剂制作过程水分的逃逸,在干燥剂颗粒内部会产生出大量的微孔,这使该干燥剂既实现了对水的化学吸附,又实现了对水的物理吸附,从而又大大提高了其吸水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燥剂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燥剂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干燥剂是指能除去潮湿物质中部分水分的物质。水分的管控是与产品的良率是息息相关的,以食品而言,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下,食物中的细菌和霉菌便会以惊人的速度繁殖,使食物腐坏,造成受潮及色变。电子产品也会因湿度过高造成金属氧化,产生接触不良,甚至元件损坏。干燥剂便是为了避免多余的水分造成不良品的发生而应运而生的。干燥剂的类型按其干燥原理来分,分为物理吸附干燥剂和化学吸附干燥剂。物理吸附干燥剂以分子筛为例,其通过物理方式,如利用干燥剂颗粒内部众多的微孔,来进行水分的吸附;化学吸附干燥剂以氧化钙为例,其通过与水结合产生稳定的氢氧化钙来实现其干燥作用。干燥剂应用非常广泛,其适用于仪器、仪表、电器设备、药品、食品、纺织品等各种行业及其他各种包装物品。
在摄像机领域,由于摄像机内部水汽的存在和温度的变化,极易造成镜头“起雾”现象,导致成像模糊,因此摄像机镜头的防潮工作是涉及其产品优良率的重要一环,。由于化学吸附的氧化钙干燥剂在吸水之后会变为粉末,存在粉末从干燥剂包装中漏出从而污染摄像机内部风险,并且其干燥剂颗粒在吸水时也容易膨胀,此时摄像机内部狭小且精密的结构会受到其膨胀的影响,从而降低摄像机的工作精度及使用寿命,因此目前摄像机镜头所用的干燥剂一般为物理吸附干燥剂(如硅胶,分子筛干燥剂)。然而虽然物理吸附干燥剂在吸水时能够保持其颗粒状的形态,但由于物理吸附的可逆性,物理吸附干燥剂在高温干燥环境下,其颗粒中的水分子容易脱附造成水分子的逃逸,从而降低了干燥剂的干燥效果,并且摄像机有限的内部空间限制不可能使用大剂量的干燥剂来达到所需的干燥效果,另外,物理吸附干燥剂的干燥效果本身就受其干燥剂颗粒体积的限制,使用寿命较短,并不能完全满足摄像机镜头对于长期干燥效果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剂及其制造方法,以使该干燥剂同时具备化学吸附及物理吸附的能力,具有较好的干燥效果和较高的使用寿命,并且在吸水时不会产生粉化、膨胀和脱附现象。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干燥剂,所述干燥剂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含有氧化钙的组合物:100-160;黏土:20-60;有机纤维:1-2;无机纤维:1-2。
进一步的,所述黏土为高粘棒土。
进一步的,所述有机纤维为羧甲基纤维素。
进一步的,所述无机纤维为玻璃纤维。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上述干燥剂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步骤一:将所述干燥剂的原料按其重量百分比加入混粉机内进行搅拌;
步骤二:完成混粉后,将混好的粉加入成球盘中进行造粒;
步骤三:完成造粒后,将成型的颗粒放入振动筛进行筛分;
步骤四:将筛分出来的半成品颗粒加入抛光机中进行抛光;
步骤五:完成抛光后,通过干燥机对半成品颗粒进行干燥;
步骤六:完成干燥后,对半成品颗粒进行焙烧以制成成品颗粒;
步骤七:完成焙烧后,对成品颗粒进行包装以形成所述干燥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具体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久宙化学品有限公司;杭州家爽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久宙化学品有限公司;杭州家爽包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5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