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91890.4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79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振全;李文恒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振全 |
主分类号: | A01G1/04 | 分类号: | A01G1/04;C05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8310 山西省晋***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桑黄菌 新型 桑枝 培育 结构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属于桑黄培育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桑枝条培育桑黄菌的方法。
背景技术
桑黄菌是一类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十分珍贵的大型真菌,在中国,桑黄菌的使用从汉朝起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最早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已经有了“桑寄生”的药用功效记载;《本草纲目》记载桑黄菌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气”;现代研究证实桑黄菌多糖能够缓解疼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及疲劳倦怠等癌症特有的症状,提高生活品质。桑黄菌由于通常生长于桑属植物上,子实体为黄褐色而得名,主要生于柳、杨、桑、花椒、山楂等阔叶树的树桩及树干上或倒木上,多年生。在国外,桑黄菌主要分布在韩国、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菲律宾、澳大利亚、北美和中南美等地。在国内桑黄菌集中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乌苏里江与兴凯湖之间、西北地区陕西与甘肃交界处的“子午岭”自然保护区。另外,西南各省区亦有出产少量的桑树生桑黄菌。桑黄菌产量极为有限,有“森林黄金”之美称。桑黄菌,这味古老的中药,功效作用比较全面。其子实体入药,味微苦,能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民间用以治疗淋病、崩漏带下、疮窟积聚、癖软、脾虚泄泻。日本《原色日本菌类图鉴》则记载桑黄菌可治偏瘫一类中风病及腹痛、淋病;《神农本草经》将桑黄菌描述为“久服轻身不老延年”;桑黄菌还有解毒、提高消化系统机能的作用;民间则认为桑黄菌可以提高肝脏机能,对治疗肝硬化有效。桑黄菌也因其良好的疗效而被誉为“菌种极品”。人工栽培桑黄菌有多种方法。常规的桑枝条粉碎菌包栽培,增大了劳动力及成本的投入,产量依旧不高,且由于粉碎后的桑枝营养分解过快,为桑黄菌供应一段时间后,就无法再继续供养,严重缩短了桑黄的生长周期,从而降低了桑黄的生长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提供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及其培育方法,提高了桑黄菌产量与质量,节约了劳动力,蚕桑业发展的下脚料也达到有效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包括中心枝、长桑枝、短桑枝、桑木屑和菌袋,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环绕一个中心枝底端等齐捆扎形成菌柱,且所述菌柱放置在菌袋内部,所述中心枝顶端高于长桑枝,且长桑枝顶端高于短桑枝,所述菌柱的最外围均为长桑枝,所述菌柱的中心为长桑枝和短桑枝不规律设置,所述菌柱内部的枝段间隙填装有桑木屑。
所述菌柱上有一条由多个短桑枝形成的菌种通道,所述菌种通道一端连接中心枝且其另一端通向菌柱之外并连接菌袋。
所述中心枝比长桑枝高1 cm,所述短桑枝的高度为长桑枝高度的1/2-2/3。
所述菌柱通过捆扎丝捆绑固定,所述捆扎丝为细金属丝。
所述的桑木屑内均匀混掺石膏粉及玉米粉。
桑黄菌的新型桑枝培育结构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备原料,准备大量的新鲜桑枝条、桑木屑、菌袋和桑黄菌种;
第二步:原料处理,将原料中的桑枝条根据菌袋的大小截为不等长度的中心枝、长桑枝和短桑枝,将原料中的桑木屑在水中浸泡20-30小时;
第三步:菌柱成型,将一个中心枝、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底端对齐捆扎成柱状,调整使其形成多个长桑枝和短桑枝环绕中心枝的菌柱;
第四步:做袋,将第三步中成型的菌柱套上菌袋,并将第二步中处理好的桑木屑填入菌柱的空隙,然后将菌袋上端封口形成桑枝培育基;
第五步:灭菌,将第四步制成的桑枝培育基进行灭菌,加热至100℃时维持24-28小时;
第六步:接菌,在无菌室将灭菌后的桑枝培育基抽出中心枝使其中心形成空的接菌孔,将桑黄菌种填入接菌孔;
第七步:培养,将已接入桑黄菌种的桑枝培育基在培养室25℃下培养;
第八步:移植,将接菌后的桑枝培育基立栽于挖好的坑内。
所述第二步中的桑木屑在水浸泡后均匀拌入石膏粉及玉米粉。
所述桑木屑(4)中的玉米粉占总重量的20-25%,石膏粉占总重量的3%。
所述第六步接菌后,在桑枝培育基上端开耳口。
所述桑枝培育基移植时,其上端耳口面向东南,离地面10公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振全,未经李振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918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针阀式热流道结构
- 下一篇:一种简单热流道成型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