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番茄SLLCD基因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8701.8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544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裴雁曦;张彦洁;刘旦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52 | 分类号: | C12N15/52;C12N9/00;C12N15/82;A01H5/00;A01H6/82 |
代理公司: | 山西五维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4105 | 代理人: | 张福增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番茄 sllcd 基因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番茄SLLCD编码区基因,以及该基因编码的番茄SLLCD蛋白,该基因的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的番茄SLLCD编码区基因,其属于内源H2S产生直接相关的酶编码基因,在番茄中抑制SLLCD基因的表达能够明显影响到番茄果实中种子的发育,产生没有种子或种子发育不完全的转基因植株;可用于无籽番茄的获得以及果实中有益物质的保持;而且,在SLLCD转基因植株中,果实发育不受影响,因此可以保持番茄果实的优良性状;说明SLLCD在发育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因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番茄内源H2S产生直接相关的酶编码基因及其在产生无籽番茄过程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种子形成是植物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过程,有性繁育的植物经过授粉和受精过程,由胚珠发育而来。同时可以利用植物的繁殖方式和遗传变异特点来保持其优良品种。无籽是一个优良的果实性状。无籽果实品质优良,可食率高,更易吸引消费者购买。无籽果实的产生可以提高果实品质,达到较高的无核率,增加果粒的大小,从而最大程度保持果实中的有益物质,获得优良的蔬果品种,提高市场售价和种植收益,有利于保护遗传改良的作物特别是一年生作物品种不被改变。
番茄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番茄红素,可以生食,煮食,也可以加工成番茄酱,番茄汁等产品。番茄中的茄红素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化剂,具有极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对防治前列腺癌,乳腺癌等有显著效果,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高免疫力和延缓衰老等功效,是自然界中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其抗氧化作用是β胡萝卜素的2倍,是维生素E的100倍。同时,番茄无籽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糖的含量要比有籽品种高,而酸与纤维素的含量则低于有籽品种。
关于无籽番茄的获得,通常是为果实施用一定浓度的植物激素,如在授粉前人工涂抹生长素或者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即抑制种子发育的同时促进果实发育,同时,其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通过基因编辑方法获得无籽果实已成为可能。H2S较早被证实可以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LCD是植物中以L-Cys为底物,产生内源H2S直接相关的酶编码基因(Papenbrock et al.,2007),与动物的CSE属一类。番茄编码区基因SLLCD突变体中,果实正常发育,产生无籽表型,且番茄叶和心皮等器官中SLLCD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说明抑制SLLCD基因有利于无籽番茄的获得。目前,LCD与无籽果实获得的机理仍未报道,值得被进一步研究。
植物体内H2S的生成酶比动物细胞丰富,定位于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等多个亚细胞部位,表达具有时空性。内源产生的H2S参与了植物体生长发育和逆境胁迫响应等过程,同时发现H2S和活性氧,NO,CO,Ca2+,以及脱落酸,茉莉酸,赤霉素,生长素,乙烯等植物激素信号路径存在相互作用。植物体内以Cys为底物产生H2S的酶有多种,目前对这些酶类研究最深入的植物是拟南芥,已经被鉴定出的酶类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4大类。即半胱氨酸脱巯基酶,半胱氨酸脱硫酶,β-氰丙氨酸合酶和O-乙酰丝氨酸硫醇裂解酶。鉴于L-Cys是植物体内Cys的主要存在形式,推测以L-Cys为底物的CDes是内源H2S生成的主要贡献者。最新的研究表明,H2S可以对蛋白质的活性Cys残基进行巯基化修饰,这可能是其参与各项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方式之一(Pei,2016)。目前,其他内源H2S产生相关的酶基因,在番茄果实成熟和种子发育等过程中的功能还未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番茄SLLCD编码基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基因所编码的番茄SLLCD蛋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87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