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显示校正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8616.1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79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06 |
发明(设计)人: | 赖敬文;简培云;席大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G09G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校正参数 裸眼立体显示设备 校正 显示模式 装置及电子设备 裸眼立体显示 关系变换 显示状态 校正过程 转换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显示校正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其中方法包括:获取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模式对应的第一校正参数;获取第一校正参数与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第二显示模式对应的第二校正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获取的第一校正参数及对应关系,确定第二校正参数,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在第一显示模式时,根据第一校正参数进行裸眼立体显示,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在第二显示模式时,根据第二校正参数进行裸眼立体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在确定第一校正参数之后,经过对应关系变换,将第一校正参数转换成第二校正参数,根据一个校正参数实现两种显示状态的校正,简化了校正过程,提高了校正效率及校正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兼容有横屏和纵屏立体显示模式的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显示校正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裸眼3D(立体)显示设备通过在常规显示器件上叠加特殊的分光装置,例如光栅,该光栅能够向不同方向折射图像,让左眼和右眼的可视画面分开,从而让使用者看到3D影像。通常来讲,裸眼3D显示设备在进行显示时,需要将左眼画面和右眼画面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显示在显示器件上(即排图),配合光栅的分光作用,在用户观看区域形成左右眼视区,做到将左眼画面送入用户的左眼,将右眼画面送入用户的右眼,从而使用户观看到3D影像。
由于排图必须与光栅的分光作用相互配合,因此,光栅参数,例如光栅倾角、光栅栅距等,是排图算法中所需使用的关键参数,也是裸眼3D显示设备进行成像显示的必要参数,直接决定着3D显示设备的成像效果。但受到制造工艺和装配误差等因素影响,光栅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设计值通常是存在偏差的。如果直接利用设计值进行排图显示,将导致裸眼3D显示设备对于左右眼视区的调整不准确,进而影响裸眼3D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因此,为了有效保证裸眼3D显示设备的显示效果,在裸眼3D显示设备出厂销售前,需要对裸眼3D显示设备的光栅参数进行校正,即需要非常准确地得到裸眼3D显示设备的光栅参数实际值从而将其应用于该设备的排图算法中,保证该裸眼3D显示设备的立体显示效果。
传统的显示设备校正方法中,根据不同的显示设备,对其进行参数调校,使最后成像效果最优,其校正过程是手动的。手动校正的过程繁琐,且校正结果易出现偏差。随着技术发展,陆续开发了一些自动检测与校正的方法,包括针对屏幕的校正,针对摄像头的校正,还有针对整个跟踪式立体显示方案的校正,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简化了此前手动检测的过程,使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并成功在量产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针对于兼容有横纵两种立体显示模式的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即在横屏状态下可以进行立体显示,在纵屏状态下也可以进行立体显示,需要对每一种显示模式进行检测校正。但是,现有的检测校正方法中,横纵两种状态是分别进行校正的,横纵两种状态下的校正过程有所区别,在不同的屏幕状态下需要根据不同的参数进行校正流程,过程比较繁琐,无法达到横纵状态下的校正兼容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兼容有横屏和纵屏立体显示模式的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显示校正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检测校正方法过程比较繁琐复杂,无法达到横纵状态下的校正兼容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兼容有横屏和纵屏立体显示模式的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显示校正方法,所述裸眼立体显示设备包括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显示器件和分光器件,所述显示器件和所述分光器件相对设置,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第一显示模式对应的第一校正参数;
获取所述第一校正参数与所述裸眼立体显示设备的第二显示模式对应的第二校正参数的对应关系,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校正参数及所述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第二校正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86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