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710487966.6 | 申请日: | 2017-06-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205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刘小丽;曹政;王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803 | 分类号: | H04L12/803;H04L12/721;H04L12/707;H04L12/931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罗振安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数据包 传输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属于通信领域。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n个路径分别对应的乱序量化值,第i个路径对应的乱序量化值用于指示第二设备在第i个路径上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的乱序程度,反映了第i条路径的负载程度,第一设备根据n个路径分别对应的网络负载值和乱序量化值,为第一队列中尚未发送的数据包从n个路径中选择出目标路径;第一设备将数据包按照目标路径发送至第二设备。本申请通过第一设备根据本地的数据包发送分布情况,同时参考第二设备反馈的网络负载程度,为第一队列中尚未发送的数据包选择合适的路径,实现更均衡的网络负载,进而获得更高的网络吞吐率和更低的端到端的网络延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交换网络是连接交换设备的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的“桥梁”,是实现分组报文转发的核心网络。在大容量高端交换网络中,为满足超过大信息量的交换容量需求,通常采用多级互联交换网络,三级CLOS(英文:Charles Clos)交换网络是最常用的一种多级互联交换网络。
如图1所示,其示出了三级CLOS网络的网络结构,该三级CLOS网络包括三层交换设备,每一层交换设备包括若干个交换设备,每层交换设备之间按照一定的连接关系相连,其中位于顶层的交换设备称为骨干交换设备11(英文:SpineSW),位于中间层的交换设备称为汇聚交换设备12(英文:AggSW),位于底层的交换设备称为边缘交换设备13(英文:LeafSW),一个边缘交换设备13可以连接多个终端设备14(英文:Host),每个交换设备具有4个输入(出)端口。其中,向边缘交换设备13的输入端口发送数据包的终端14为源终端,从边缘交换设备13的输出端口接收数据包的终端14为目的终端。
假设一对源终端和目的终端,两者之间存在四条可达的路径(包括路径0、路径1、路径 2和路径3)。源终端将从源终端到目的终端的所有数据流(每个数据流中包括多个数据包) 按照轮询或随机的方式,分发到这四条路径上进行并行传输,并最终达到目的终端(0100),以达到负载均衡的效果。
在上述的三级CLOS网络的网络结构中,通常4条路径在传输数据包过程中的延时不完全相同,存在乱序的可能性,即多个数据包到达目的终端时的顺序与它们从源终端出发时的顺序不一致。而随着网络规模扩大,网络负载增加,多路径带来的乱序问题会导致网络负载不均衡,进而导致网络性能的急剧下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多路径带来的乱序问题导致的网络负载不均衡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及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包传输方法。由于在目前的多级互联交换网络中,通过多个路径传输数据包时会存在乱序问题,而随着网络规模扩大,网络负载增加,多路径带来的乱序问题会严重影响网络性能。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数据包传输方法进行了改进。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该方法由第一设备执行,该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将需要发送至第二设备的数据包缓存至第一队列;其中,第一队列是与第二设备对应的队列,第一设备与第二设备之间存在n个路径,n为大于1的正整数;
第一设备接收第二设备反馈的n个路径分别对应的乱序量化值;其中,第i个路径对应的乱序量化值用于指示第二设备在第i个路径上已经接收到的数据包的乱序程度,i为小于n 的正整数;
第一设备根据n个路径分别对应的网络负载值和乱序量化值,为第一队列中尚未发送的数据包从n个路径中选择出目标路径;
第一设备将数据包按照目标路径发送至第二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79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