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85426.4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561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9 |
发明(设计)人: | 崔海信;王琰;王安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25/28 | 分类号: | A01N25/28;A01N25/04;A01N25/08;A01N43/90;A01N53/08;A01P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澜智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58 | 代理人: | 师琦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农药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纳米农药制剂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制成:0.1‑40份农药活性成分、0.1‑40份囊壁材料、0.2‑30份乳化分散剂、10‑300份有机溶剂、20‑500份水、0.1‑400份赋形剂及0‑20份辅助剂,其中,所述农药活性成分与囊壁材料的比例为0.1:1‑10:1。本发明提供的纳米农药制剂粒径小、颗粒分散性好、缓释性能优良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农药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传统农药剂型多为开放性的体系,从农药剂型登记情况来看,以乳油、可湿性粉剂、微乳剂等为主的农药传统剂型,约占国内市场70%以上份额,这些传统剂型大多属于开放性体系,在使用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药滴滚落、飘失、弹跳及粉尘飘移等损失,最终到达作物靶标的有效利用率不足30%,到达害虫体内的受药量不足0.1%,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较低。
通过将农药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包裹、偶联、镶嵌等制备成球形、空心囊形等不同结构的剂型时,壁材可提供物理阻隔作用,由此可遮挡紫外光,显著提高农药的光照稳定性,降低土壤的吸附,延缓光照或其他不良因素引起的降解、分解与流失,同时可以降低毒性,减轻污染,提高产品的防治效果。此类剂型还具有控制释放的作用,根据施药场景的不同,可分为缓释型和快释型。缓释型主要用于土壤处理和种子处理,而快释型主要用于茎叶喷雾、地面封闭治理和飞机防治。然而,从目前农药剂型的登记情况来看,相对于其他剂型,农药球形、囊形等剂型所占比例较少,其研发工艺也相对复杂。
农药微球/微囊制剂的传统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原位聚合法、界面聚合法、凝聚法、喷雾干燥法等。其中原位聚合法在形成囊壁时需加热一定时间,不仅对工艺设备有一定的要求,而且对产品的重复性有影响。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高浓度微球/微囊制剂时容易发生结晶现象,结晶出的不规则晶体会破坏囊壁从而导致无法发挥药效。喷雾干燥法是一种物理制备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的农药微球/微囊制剂的粒径较大,粒径很难实现纳米量级。目前采用传统方法制备的农药微球/微囊制剂存在以下缺陷:在结构方面,目前市售的农药微球/微囊制剂的粒径普遍在5微米左右,未达到纳米级,粗大的粒径容易引起液滴滚落、粉尘飘移,使得在使用过程中对作物靶标的附着性、渗透性和生物利用度较差,同时活性也较低;在颗粒分散性方面,目前制备的农药微球/微囊制剂的单分散性差、团聚严重、且粒径分布不均匀,其表面性质和结构形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控;在农药的可控缓释方面,现有的农药微球/微囊制剂大多只能实现简单、定性的缓慢释放,释放速率不稳定可控;在工艺流程方面,传统方法多采用加热保温、气体保护等工艺,工艺复杂、较难控制且重复性差。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粒径小、颗粒分散性好、缓释性能优良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好的农药制剂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纳米农药制剂,该纳米农药制剂粒径小、颗粒分散性好、缓释性能优良且制备工艺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纳米农药制剂的制备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农药制剂,其按重量计,由以下组分制成:
农药活性成分:0.1-40份
囊壁材料:0.1-40份
乳化分散剂:0.2-30份
有机溶剂:10-300份
水:20-500份
赋形剂:0.1-400份
辅助剂:0-20份,
其中,所述农药活性成分与囊壁材料的比例为0.1:1-1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54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