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80724.4 | 申请日: | 2017-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2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萧锦涛;曾健庭;杨超源;许义明;郑存甫;王薏涵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75 | 分类号: | H01L29/775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冯志云;王芝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装置结构 半导体线 栅极堆叠结构 接点电极 介电层 电性连接 方向延伸 | ||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半导体装置结构。半导体装置结构包含介电层。半导体装置结构亦包含栅极堆叠结构于介电层中。半导体装置结构更包含半导体线,且栅极堆叠结构围绕部分的半导体线。此外,半导体装置结构包含接点电极于介电层中,且接点电极电性连接至半导体线。接点电极与栅极堆叠结构自半导体线朝相反方向延伸。
技术领域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半导体装置结构,更特别涉及其半导体线、接点电极、与栅极堆叠结构的相对位置。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已经历快速成长。集成电路材料与设计的技术进展产生一代又一代的集成电路。每代的集成电路均比前一代具有更小且更复杂的电路。
在集成电路演进中,功能密度(比如单位芯片面积的内连线装置数目)通常随着几何尺寸(工艺所能形成的最小构件或线路)缩小而增加。工艺的尺寸缩小通常有利于增加产能并降低相关成本。
尺寸缩小亦增加集成电路的工艺复杂度,为实现这些进展,集成电路工艺中需要类似发展。举例来说,可采用三维晶体管如具有纳米线的半导体装置,以取代平面晶体管。这些较新种类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面临工艺挑战,且未完全适用于所有方面。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一实施例提供的半导体装置结构,包括:第一介电层;栅极堆叠结构,位于第一介电层中;半导体线,且栅极堆叠结构围绕部分的半导体线;以及接点电极,位于第一介电层中并电性连接至半导体线,其中接点电极与栅极堆叠结构自半导体线朝相反方向延伸。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Q是一些实施例中,用以形成半导体装置结构的工艺的多种阶段的透视图。
图2是一些实施例中,用以形成半导体装置结构的工艺的多种阶段的透视图。
图3A与图3B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透视图。
图5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透视图。
图6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透视图。
图7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透视图。
图8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上视图。
图9是一些实施例中,半导体装置结构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D1、D2、D3、D4 距离
I-I’、II-II’ 线段
S1、S1’、S2、S3、S4、S5、S6、S7、S7’、S8 表面
X1、X2 方向
100 半导体基板
100A、100B 区域
110、150、170、210、280 介电层
110A、120A、121、122 部分
120 半导体层
125、125’ 半导体线
125A 沟道区
125B 源极/漏极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807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