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76513.3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6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8-13 |
发明(设计)人: | 吕晓洲;杨嘉怡;李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3/04;C08K9/04;C01B32/19 |
代理公司: | 西安知诚思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7 | 代理人: | 麦春明 |
地址: | 710126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还原 氧化 石墨 聚酰亚胺 热处理 泡沫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氧化石墨烯与聚酰亚胺泡沫交联,化学还原,物理还原。以聚酰亚胺泡沫为模板,巧妙的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的化学与物理双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双重还原提高了石墨烯泡沫的电导率,增加了石墨烯泡沫对压力的灵敏度,能够测量微弱压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石墨烯泡沫的机械性能差,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石墨烯泡沫的泡沫形状、密度、孔径难以控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组成的二维材料,由于具有诸多优异特性,如较高的电导率(106S/m)、出色的热导率(~5000W/(m*K))、极高的杨氏模量(~1.06TPa)、高比表面积(~2630m2/g)、良好的的化学及热稳定性,并近乎透明(~97.7%),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存储、电子器件、传感器与生物工程等领域。为了充分利用石墨烯的这些优良特性,需要将石墨烯组合成三维立体的结构,石墨烯是极薄的二维材料,当其层数较小(n<10)时才表现出石墨烯的性质,三维的石墨烯只能以多孔泡沫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石墨烯泡沫。
目前主要有两种制备石墨烯泡沫的方法,分别是基于模板的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和氧化还原法。采用CVD法可以制备出具有较高电导率的石墨烯泡沫,由于该方法需要使用金属或者陶瓷作为模板,成本较高,并且在刻蚀掉模板后,易造成石墨烯泡沫的坍塌。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具有较好的机械稳定性与柔性,且成本较低,但由于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在剥落与还原过程中产生缺陷导致石墨烯泡沫电导率较低,形状、密度、孔径难控制。为解决上述制备方法中存在的限制,最近出现一种新型基于聚合物泡沫模板的氧化还原法,通过该方法制备出来的还原氧化石墨烯-聚氨酯泡沫(RGO-PU-F)相比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其形状、密度、孔径均可控,相比CVD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成本更低、具有更好的机械稳定性与柔性。但RGO附着在聚氨酯泡沫模板上,氧化石墨烯(GO)还原不够彻底,所制备的RGO-PU存在电导率偏低的问题,这一问题限制了其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
综上所述,现有的石墨烯泡沫制备方法存在如下缺点:(1)CVD法工艺复杂,成本高,在模板刻蚀过程中石墨烯泡沫易坍塌;(2)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形状、密度、孔径难控制;(3)基于聚合物模板的氧化还原法制备的石墨烯泡沫电导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已有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以聚酰亚胺泡沫为模板,巧妙的实现了氧化石墨烯的化学与物理双重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双重还原提高了石墨烯泡沫的电导率,增加了石墨烯泡沫对压力的灵敏度,能够测量微弱压力,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石墨烯泡沫的机械性能差,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石墨烯泡沫的泡沫形状、密度、孔径难以控制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的制备方法,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氧化石墨烯与聚酰亚胺泡沫交联:通过真空渗入法将清洗后的尺寸为1×1×0.5cm的矩形聚酰亚胺泡沫浸入浓度为1-4mg/m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真空排出聚酰亚胺泡沫内部的气泡,使氧化石墨烯附着在聚酰亚胺泡沫表面,得到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泡沫;
步骤2,化学还原:将步骤1得到的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泡沫浸入到化学还原剂水溶液,化学还原剂与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3-4:1,真空排出气泡,进行化学还原反应,清洗后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泡沫;
步骤3,物理还原:将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泡沫放入管式炉中,在保护气体下进行热还原,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聚酰亚胺热处理泡沫。
本发明的特征还在于,进一步的,所述步骤2中,化学还原剂水溶液为将抗坏血酸粉末溶于去离子水,超声处理5-10分钟后得到的浓度为12-20mg/ml的抗坏血酸水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65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