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ICL系统及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75704.8 | 申请日: | 2017-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287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2-11 |
发明(设计)人: | 刘丰林;王少宇;伍伟文;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3/046 | 分类号: | G01N23/046 |
代理公司: | 11275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icl 系统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ICL系统,属于计算机分层成像领域。该系统包括射线源、平板探测器、待测样品、平台,所述射线源固定于平台上,平板探测器和待测样品沿同方向平行直线运动,同时在扫描过程中平板探测器同步转动,使系统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平板探测器始终与射线源中心射束垂直。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新型ICL实现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成像模型;采用迭代重建算法。本发明结构简单、低成本、可实现性高、可用于大尺寸板状构件的无损检测ICL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分层成像领域,涉及一种新型ICL系统及实现方法。
背景技术
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项较为成熟的无损检测技术,能够有效地对物体内部结构进行成像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医学和航空等领域。在典型的扇形束工业CT系统中,待测样品放置于X射线管和平板探测器之间的转台上,由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经过物体衰减后被探测器收集储存。为了得到穿过样品薄片的重建图像至少需要180度的投影数据。由于几何限制,获取180度的投影数据对于过大尺寸的构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对于长度和宽度远比厚度大的板状构件,如多层印刷电路板、机翼或者卫星太阳能板等,当射线束与构件接近平行时,其透射强度非常低,极大影响了构件的检测效果;另一方面,为了避免碰撞,射线管和转轴的距离不能太小,从而限制了CT系统的空间分辨率。在这些情况下,计算机分层扫描成像(Computed Laminography,CL)技术成为了一种替代CT的可能。
近年来,X射线计算机分层扫描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令人瞩目。典型的CL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X射线源、探测器及载物台。其特点在于,扫描的对象是平板状的物体,CL系统采用非同轴方式扫描,X射线沿与板状样本平面法线成一定角度的方向穿过,通过X射线源和探测器同步旋转运动或者做简单的相对平行运动,实现多角度对样本进行扫描。CL技术本质上是一种非同轴扫描的有限角度投影的CT技术,它属于非精确重建,通过对构件的不完全扫描,实现对其内部结构形态及缺陷的层析检测。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针对不同应用新型CL系统或方法相继被提出。2013年,Sechopoulos等研发了一种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胸部计算机分层成像系统(digital breasttomosynthesis,DBT);在工业领域,也有很多不同的CL系统被提出。1995年,Zhou等研发了一种用于检测大型或平板构件的X源CL系统,并实验检测印刷电路板和焊缝,得到较好的结果;2010年,Maisl等介绍了CL在轻质量构件检测方面的应用;2012年,Que等建立了一套具有新扫描结构的CL系统,并通过计算机模拟研究代数重建算法(ART)在CL成像中的应用;公开号为CN1643371A,名称为“成像大视野物体的系统和方法”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提出了一种成像装置,通过移动射线源和探测器的位置实现“多扫描轨道”扫描物体,最终实现对大于探测器视野的物体进行成像;闫镔等解决了对长物体、宽物体和大物体的大视的成像问题;2015年,Liu等,在公开号为CN105319225A的中国发明专利中提出了一种工业CL成像系统,该方法实现了对长宽尺度大,厚度薄的板状大物体的检测。但其存在一些不足:1)系统C形臂曲率确定,射线源位置固定不变,导致系统射线源到平板探测器轨迹的距离SD不可调,从而视场(Field of View,FOV)不可变,导致系统灵活性不高;2)高精度C形臂制造复杂,成本高;虽然这些系统在医学和工业领域的应用都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然而他们都没有聚焦系统结构复杂度、成本等。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低成本、可实现性高、用于大尺寸板状构件的无损检测新型工业计算机分层成像(Industrial Computed Laminography,ICL)系统,并且提出针对本发明CL系统图像重建算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57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