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73752.3 | 申请日: | 2017-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214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1 |
| 发明(设计)人: | 朱茜;杨西斌;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G01N21/84 |
| 代理公司: | 苏州华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2232 | 代理人: | 傅靖 |
| 地址: | 215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字 阵列 并行 显微 成像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照明单元、分光单元、数字微镜器件、筒镜、物镜、成像透镜、相机及中央控制装置;
所述照明单元包括光源、照明透镜;
所述分光单元包括二向色镜和发射片;或,所述分光单元包括偏振分束器和四分之一波片
所述数字微镜器件,设有若干可偏转的微镜,用于构成具有特定大小和周期的虚拟针孔阵列;
所述中央控制装置控制数字微镜器件上每一个微镜的偏转角度,使其置于“ON”态或“OFF”态;
所述中央控制装置与所述数字微镜器件、相机分别相互电联接;
光源发出的光经照明透镜、二向色镜或偏振分束镜照射到数字微镜器件表面,中央控制装置控制数字微镜器件上每个微镜的偏转角度,产生特定大小和周期的虚拟针孔阵列,“ON”态微镜反射的光调制为点光源阵列,经筒镜和物镜聚焦到被测物表面,从被测物表面返回的光经物镜和筒镜后照射到数字微镜器件表面,数字微镜器件的虚拟针孔阵列对返回光进行调制,滤去离焦剖面的返回光,只将共焦剖面的返回光经分光单元反射、再通过成像透镜后,被相机接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中央控制装置控制数字微镜器件上的微镜的偏转角度,使其置于“ON”态或“OFF”态,置“ON”态或“OFF”态的规则如下,“ON”态微镜每行扫描T次,逐行扫描T次,其中T为数字微镜器件生成的虚拟针孔阵列的周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单色LED光源、多色LED光源、单色激光光源或多色激光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分束器及二向色镜,分别对应反射光成像及荧光成像。
5.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中央控制装置控制数字微镜器件上的微镜的偏转角度,使其置于“ON”态或“OFF”态,产生任意大小和周期的虚拟针孔阵列;置“ON”态或“OFF”态的规则如下,“ON”态微镜每行扫描T次,逐行扫描T次,其中T为数字微镜器件生成的虚拟针孔阵列的周期;经过T2次扫描后,完成对被测物共焦剖面的扫描。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微镜器件的T2次扫描时间小于等于相机的曝光时间,即形成积分效应,直接得到共焦剖面的完整像,实现二维实时成像。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基于数字微镜阵列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微镜器件的像素与相机像素之间的匹配关系为:满足数字微镜器件单个像素至少大于等于相机的两个像素。
8.一种权利要求1所述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中央控制装置控制数字微镜器件上的微镜的偏转角度,使其置于“ON”态或“OFF”态,产生任意大小和周期的虚拟针孔阵列;置“ON”态或“OFF”态的规则如下,“ON”态微镜每行扫描T次,逐行扫描T次,其中T为数字微镜器件生成的虚拟针孔阵列的周期;经过T2次扫描后,完成对被测物共焦剖面的扫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字微镜器件的T2次扫描时间小于等于相机的曝光时间,即形成积分效应,直接得到共焦剖面的完整像,实现二维实时成像。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装置的并行共焦显微成像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设置可移动的位移台的轴向移动,并将被被测物放置于位移台上,实现三维扫描成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375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