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71941.7 | 申请日: | 2017-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889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新静;胡青峰;何培培;徐海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B7/004 | 分类号: | G01B7/004;G01C5/00;G01B21/32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41109 | 代理人: | 王晓丽 |
| 地址: | 450045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煤炭资源 开采 土地 破坏 特征 立体 监测 方法 | ||
1.一种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观测基点与坐标控制体系:煤炭资源开采之前,分别沿工作面走向中心线和倾向方向,在上方地面等间距建立多个观测基点,其间距d1的取值范围为10-30m;观测基点所覆盖的范围必须超过下沉盆地的边界;观测基点的平面坐标采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静态测量方式获取,高程则采用水准测量的方式获得;
(2)布设简易的加密观测站:在步骤(1)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地裂缝观测区域,按一定间距d2平行走向中心线布设简易的加密观测站,形成多条裂缝观测线;同一条裂缝观测线上加密观测站的间距d3应相等;
(3)布设刚性测斜管:在走向中心线的观测基点的周围分别布设刚性测斜管,每节测斜管的长度为2.0-4.0m,刚性铰接;在布设之前,先进行钻孔取土,钻孔孔径为10-20cm,钻孔深度大于松散层的厚度;
(4)布设位移传感器阵列:在采动过程中,根据开采进度,确定工作面掘进位置与加密观测站之间的相对关系,利用邻近加密观测站快速的标定新出现地裂缝的空间位置;在发育明显的地裂缝的开裂最大处及转向位置分别布设位移传感器;次日,标定新的观测对象,重复上述工作,直到工作面掘进位置超过裂缝观测区域的边界为止;
(5)观测方案的分部设计:在采前、采中、采后开采的全过程中对观测基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进行多期观测,其中,平面坐标观测次数6-10次;高程观测次数15-20次,平均观测频率为3-5天/次,开采至裂缝观测区时,缩小观测频率至2天/次;测斜管的观测与观测基点同步进行,记录标定层位的偏移量和下沉量;地裂缝的观测频率为1天/次,并记录每个位移传感器的位移量和工作面的当天推进位置,直至所有被观测对象稳定,且工作面推进位置超过裂缝区边界的距离大于工作面的平均采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中,除了所述的观测基点,还在开采沉陷影响的范围之外布设2个以上的工作基准点,用于与观测基点组建优化的GPS网型,便于数据的获取与解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点的材质、结构、埋设方法与观测基点相同,埋设方位需偏离观测基点的连线及其延长线的方向,偏离角度为30°-40°,且必须位于未开采的区域。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地裂缝观测区域位于下沉盆地的盆底,地裂缝观测区域的边界与开切眼的距离大于1.0 h0,其中h0为平均采深,m;地裂缝观测区域的选取还应考虑原始地形的影响,选取前,应对观测基点所覆盖的范围进行比例尺小于1:5000的地形图测绘,通过空间分析,筛选出地面倾斜角小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地面倾斜角优选地取值范围为0-10°。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裂缝观测线间距d2与d1相等, 小于0.5L,其中L为工作面宽度,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炭资源井工开采的土地破坏特征的立体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简易的加密观测站为顶部边长等于5-10cm的正方形、底部削尖、高度介于0.8-1.5m之间的木桩,埋设间距d3小于v的数值,其中,v为工作面日平均开采进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7194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