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消解罐在审
| 申请号: | 201710469755.X | 申请日: | 2017-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002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28 |
| 发明(设计)人: | 马亮帮;腾格尔;宁丽荣;王杰;卢龙飞;葛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N1/44 | 分类号: | G01N1/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王浩 |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消解罐 内罐 使用寿命 外罐 变形 压力容器技术 高温高压 内部设置 石英材质 酸液泄漏 致密性高 密封性 耐压性 致密性 石英 盖体 消解 原油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消解罐,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罐容易发变形,使其使用寿命缩短、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高压消解罐,包括盖体和外罐,外罐的内部设置有内罐,内罐由石英制成,因此其稳定性好、致密性高,使其在原油消解的过程中不易发生变形,从而保持其密封性,能够防止发生酸液泄漏的现象,以能提高其使用寿命;并且由于石英材质的耐压性和致密性均较高,因此更适合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力容器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高压消解罐。
背景技术
在原油、沥青以及岩石有机质中广泛存在着以金属元素为主的微量元素,学者运用微量元素数据,从无机地球化学方面开展油气勘探研究和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发掘一些地球化学信息,以此来揭示地球化学特征,辅助解决一些有机地球化学难以解决的问题,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目前对于原油类物质,我国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等离子发射光谱法,样品前处理采用高温灰化法和有机溶剂稀释法,美国ASTM也采用同类方法。但高温灰化法操作复杂、时间冗长、污染环境及样品损失大;有机溶剂稀释直接进样法受样品粘度影响很大,分析精度不高,同时大量的碳氢化合物引入仪器等离子火焰,使之容易淬灭和不稳定。同时,由于油标准物质不易得到,价格昂贵,使分析方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原油样品必须通过酸化消解才能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由于原油的特性,一般采用密闭消解法,更容易获得准确结果,如微波消解法和高压罐消解法。其中,微波消解法是一种快速消解样品的方法,因其取样量、分析速度的限制,不适合开展大批量样品对分析;因此现有的对原油进行消解一般采取高压罐消解法,该种方法主要依靠烘箱加热、升温。高压罐消解是在高温高压密闭的强酸的环境下进行样品消解,可使消解过程大为缩短,且被测组分的挥发损失降到最小,提供测定的准确性,尤其适合批量样品消解。
目前已有的高压消解罐的内罐一般是聚四氟乙烯塑料材质,聚四氟乙烯材质容器一般使用温度在260℃以下,但对于密闭型消解罐同时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因此在温度过高(220℃以上)或压力过大(5MPa以上)时容易发生变形,造成酸液泄漏样品损失,使得内罐使用寿命缩短,成本增加,不适合于消解过程中易产生高压情况的原油样品的消解。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消解罐,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内罐容易发变形,使其使用寿命缩短、成本增加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消解罐,包括盖体和外罐,所述盖体与所述外罐卡合连接;所述外罐的内部设置有内罐,所述内罐由石英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罐的罐口处设置有唇形结构,所述内罐的底部构造为球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罐的顶端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垫、石英密封塞和聚四氟乙烯压垫;
所述聚四氟乙烯密封垫为O形密封垫,所述石英密封塞构造为T形,所述石英密封塞的下端穿过所述聚四氟乙烯密封垫并设置在所述内罐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罐与所述外罐之间设置有保护支架,所述保护支架由聚四氟乙烯制成;
所述保护支架构造为圆桶状,所述保护支架内部的底面构造为与所述内罐的底部相配合的球形底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保护支架的底部设置有卸样孔。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向内侧凸起的盖体卡头,所述外罐的外壁上设置有向外侧凸起的外罐卡头,所述盖体卡头与所述外罐卡头相互卡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盖体卡头和所述外罐卡头的数量相同,且均为2-6个;
所述盖体卡头沿所述盖体的圆周面等间距分布,所述外罐卡头沿所述外罐的圆周面等间距分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罐的底部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为方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975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