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化后工业废水的强化混凝工艺及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65669.1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897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波;王靖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0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中***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化 工业废水 强化 工艺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生化后工业废水的强化混凝工艺及其装置,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具有水量大,成分复杂,污染物浓度高、色度高、毒性大等特点,经生化处理后,仍有大量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需要后续进一步的深度处理,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一般采用混凝-高级氧化的方法进一步脱除有机污染物,目前所采用的混凝工艺COD和色度脱除率较低,COD脱除率一般在20%-40%,色度脱除率一般在30%-60%,混凝出水COD和色度较高,致使后续高级氧化的处理负荷大,最终出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同时,目前混凝药剂投加大多采用人工的方法直接投加,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综上所述,提出一种针对工业废水生化出水,自动化程度高、COD和色度脱除率高的混凝工艺和装置,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废水生化出水强化混凝工艺,提高混凝工段的COD和色度脱除率,降低后续工段处理负荷,使最终出水容易达到排放标准。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匹配工业废水生化出水强化混凝工艺的药剂投加装置,该装置可降低工人劳动强度,使吸附剂悬浮液分布均匀。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生化后工业废水的强化混凝工艺,采用压缩空气输送吸附剂从配药池池底的多个分布管进入配药池,配制成一定浓度的吸附剂悬浮液,待混凝剂溶液投加后依次投加吸附剂悬浮液和絮凝剂溶液,从而实现强化混凝。
所述吸附剂为活性炭、粉煤灰、半焦粉、膨润土和硅藻土中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吸附剂悬浮液的配制浓度为1g/L-100g/L;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悬浮液的配制浓度为30-60g/L。
所述吸附剂悬浮液加入量为1ml/L-100ml/L;
优选地,所述吸附剂悬浮液加入量为10ml/L-30ml/L。
所述混凝剂溶液为聚合氯化铝溶液、聚合硫酸铁溶液、硫酸铝溶液、硫酸亚铁溶液和氯化铁溶液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混凝剂固体净加入量为200mg/L-2000mg/L;
优选地,所述混凝剂固体净加入量为200mg/L-800mg/L。
所述絮凝剂溶液为聚丙烯酰胺溶液;
优选地,所述絮凝剂固体净加入量为1mg/L-10mg/L;
优选地,所述絮凝剂固体净加入量为1mg/L-5mg/L。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如上所述用于生化后工业废水强化混凝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吸附剂输送装置,所述吸附剂输送装置与混凝池相连。
所述吸附剂输送装置包括压缩空气管道、布气板、吸附剂料仓、空气和吸附剂混合物输送管道、分布管和配药池;
压缩空气携带吸附剂颗粒通过所述压缩空气管道进入布气板分布均匀后进入吸附剂料仓,从而通过空气和吸附剂混合物输送管道经分布管进入配药池;
所述配药池通过吸附剂加药管7将吸附剂悬浮液投加到混凝池。
所述吸附剂料仓中压缩空气压力为10KPa-100KPa,所述分布管服务面积为0.2-0.5m2/个。
与已有技术方案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方法采用压缩空气输送吸附剂不仅可降低现场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进入配药池的压缩空气可有效防止搅拌过程中吸附剂的沉淀,进一步使粉末吸附剂分布均匀,从而保证进入混凝池的吸附剂浓度均匀,提高混凝出水的稳定性;
2、本发明方法混凝剂、吸附剂活性炭和絮凝剂实行分级投加,混凝剂投加主要用于脱除大分子有机物,吸附剂活性炭主要用于吸附小分子有机物,在一级加入混凝剂后,二级再进行投加吸附剂可更好的利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大大地提高了有机物的脱除效果;
3、本发明装置有效地实现了生化后工业废水的强化混凝,设备简单,成本低,灵活可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生化后工业废水强化混凝装置示意图。
图中:1-压缩空气管;2-布气板;3-吸附剂料仓;4-分布管;5-配药池;6-混凝剂加药管;7-吸附剂加药管;8-絮凝剂加药管,9-混凝池。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康仑环境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56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