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巴胺改性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65362.1 | 申请日: | 2017-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6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平;侯佳良;张亚萍;唐苹苹;林晓艳;周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L63/00 | 分类号: | C08L63/00;C08L51/02;C08L51/00;C08L51/06;C08K13/06;C08K9/04;C08K7/14;C08K5/39;C08K5/57;C08K5/20;C08J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郑健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巴胺 改性 玻璃纤维 环氧树脂 复合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巴胺改性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配置多巴胺盐酸溶液,调节pH,将玻璃纤维加入多巴胺盐酸溶液中浸泡,避光振荡,将玻璃纤维清洗,烘干;将多巴胺改性的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共混,得到复合材料,本发明采用多巴胺进行玻璃纤维的表面修饰改性,多巴胺聚合条件简单,环境温和,所得改性玻璃纤维表面的多巴胺形貌分布均匀,厚度可控。本发明中多巴胺自聚合反应流程简单,操作便捷,重复性好,成本低,可实现大规模玻璃纤维的修饰改性及应用。本发明基于多巴胺修饰改性玻璃纤维,通过多巴胺的功能基团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有效结合,制备高性能多巴胺修饰玻璃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多巴胺改性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是以聚合物为基体,以玻纤为增强材料而制成的复合材料,综合了聚合物和玻纤的性能。玻纤增强的复合材料按纤维的长度分类,可分为长纤维复合材料和短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按化学组分可分为无碱铝硼硅酸盐(简称无碱纤维)和有碱无硼硅酸盐(简称中碱纤维)。玻璃纤维可用于增强ABS、PP、PET、PA等热塑性塑料,也可广泛用于增强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热固性塑料。
环氧树脂作为最重要的热固性树脂之一,因具有固化方便、易于成型加工、粘结性能强、机械力学性能好、电性能及化学稳定性、尺寸稳定性出色且价格低廉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胶粘剂、涂料、机械和电子材料、塑料模具、复合材料以及结构材料等领域。但环氧树脂固化体系较大的交联密度会导致体系韧性变差(抗冲击性能差),即脆性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某些先进技术领域的应用,特别是要求高冲击断裂强度和韧性的材料应用领域。
传统的增强环氧树脂性能的方法,不可避免地对环氧树脂其他力学性能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产生影响。玻璃纤维用作环氧树脂增强剂,由于纤维拔出会使裂纹尖端应力松弛,从而减缓裂纹的扩展,吸收冲击功,起到增韧和增强的目的。另外,纤维分散在树脂基体中,阻止树脂基体片段移动,可以提高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但玻璃纤维表面光滑,与树脂基体的粘附力较弱,存在界面结合情况差,材料表面容易浮纤、材料成型性能差等缺点,不利于树脂的增韧增强,限制了玻纤增强环氧树脂在某些领域的应用。
传统的玻璃纤维表面改性处理有较多研究及报道,采用的改性方法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及化学方法,包括浸润、涂覆、偶联剂连接、等离子体处理等等。但大部分方法存在着界面结合不牢固、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等问题。
多巴胺隶属儿茶酚胺族及苯乙胺族,是大脑中的重要神经递质,参与哺乳动物的诸多活动,尤其在学习记忆、运动调节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如多巴胺在人体内的分泌可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可传递开心、喜悦、兴奋等信息,对治疗抑郁症、帕金森症及阿尔茨海默氏症均有着积极效果。虽然在生物领域中多巴胺的应用研究较为广泛,但在玻璃纤维及符合材料领域中的研究涉及鲜有报道。多巴胺合成方法简单、条件温和,其中的功能基团可以实现与环氧树脂的有效结合,是提升玻璃纤维自身性能、改善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连接的良好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多巴胺改性玻璃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配置多巴胺盐酸溶液,调节pH到8~10,然后将玻璃纤维加入多巴胺盐酸溶液中浸泡,避光振荡12~48小时,然后将玻璃纤维清洗,30~40℃烘干;得到多巴胺改性的玻璃纤维;
步骤二、将多巴胺改性的玻璃纤维与环氧树脂共混,得到复合材料。
优选的是,所述多巴胺盐酸溶液的浓度为3~10mg/mL;所述玻璃纤维与多巴胺盐酸溶液玻璃纤维质量体积比为1:5~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653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