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复合旁路开关、控制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8261.1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0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王轩;魏孟刚;訾振宁;喻劲松;曹建春;李艳军;赵刚;袁洪亮;付永生;赵怡婷;孙谊媊;于永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16 | 分类号: | H02J3/16;H02J3/18;H02H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22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抑制 主动 过电压 装置 复合 旁路 开关 控制 方法 系统 | ||
1.一种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并联的三个单相本体,所述本体包括:铁芯、一个网侧绕组和两个励磁绕组;
所述铁芯包括至少两个铁芯柱,分别为第二铁芯柱和第三铁芯柱;
所述两个励磁绕组分别反向缠绕在所述第二铁芯柱和所述第三铁芯柱上,所述网侧绕组缠绕在两个励磁绕组外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个单相本体中的励磁绕组采用开口三角反并联方式连接;
其中,第一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异名端与第三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同名端相连,第三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异名端与第二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同名端相连;
第一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三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异名端相连,第三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二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异名端相连;
第一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同名端与第一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异名端相连,第二单相本体中第一励磁绕组的异名端与第二单相本体中第二励磁绕组的同名端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芯还包括第一铁芯柱和第四铁芯柱,所述第一铁芯柱和所述第四铁芯柱位于所述网侧绕组的外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压互感器和整流器;
所述单相本体与所述整流器并联后再与所述电压互感器串联。
5.一种复合旁路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装置外,还包括:双向晶闸管、机械开关及电抗器;
所述电抗器与所述机械开关组成的串联支路分别与所述双向晶闸管和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并联。
6.一种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旁路开关实现无功功率控制,包括:
当出现暂态过电压时,控制器向所述复合旁路开关发出导通命令,所述复合旁路开关中的双向晶闸管导通后,并联在所述双向晶闸管两端的机械开关闭合,通过控制所述双向晶闸管的延时触发角,改变第二铁芯柱和第三铁芯柱上相对反向缠绕的励磁绕组中的直流励磁大小,从而调节所述复合旁路开关的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的无功补偿容量;
当暂态过电压消失后,所述控制器向所述复合旁路开关发出截止命令,所述复合旁路开关断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旁路开关中的双向晶闸管导通后,并联在所述双向晶闸管两端的机械开关闭合,包括:
所述控制器发出导通命令后,所述双向晶闸管立即导通,所述主动过电压抑制装置中的励磁绕组旁路;
所述机械开关在所述控制器发出闭合命令后经合闸时间闭合,所述双向晶闸管截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控制所述双向晶闸管的延时触发角,改变第二铁芯柱和第三铁芯柱上相对反向缠绕的励磁绕组中的直流励磁大小,从而调节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的无功补偿容量,包括:
所述控制器采用快速无功功率法得到瞬时无功功率后,与设定的参考电压进行差值计算,得到延时触发角的标幺值;
将所述标幺值输入脉冲触发发生电路,控制所述复合旁路开关中的双向晶闸管的延时触发角;
将所述延时触发角输入所述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中的整流器,通过所述整流器的输出电压来改变所述主动过电压抑制装置中的励磁电流,改变第二铁芯柱和第三铁芯柱上相对反向缠绕的励磁绕组中的直流励磁大小,使所述第二铁芯柱和所述第三铁芯柱中的磁通量在正弦波的正半周和负半周轮流饱和,从而调节抑制主动过电压的装置的无功补偿容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未经中电普瑞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国网新疆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826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