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池隔间的非能动排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7859.9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469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贺群武;徐婧;罗霆;那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27;H01M10/6552;H01M10/6551;H01M2/12;G21C9/06;G21C15/18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电池 隔间 能动 排气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电池隔间的非能动排气装置,包括热管、排气管,所述热管具有蒸发段与冷凝段,所述排气管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热管的蒸发段设置于蓄电池内且其冷凝段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内,所述排气管的排气口与大气连接且其进气口设于蓄电池上方。本发明利用热管将蓄电池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排气管垂直段下部,并加热周围空气。热空气上升带动排气管下端部附近的气体进入排气管,经热管冷凝段加热后上升,依次经过排气管垂直段和出口,将蓄电池产生的氢气和热量及时排出,从而有效杜绝氢气爆炸的危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核电厂蓄电池隔间的非能动排气装置。
背景技术
核电厂的蓄电池作为直流电力系统,是核电厂安全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其运行状况、性能是直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十二五”期间新建核电厂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中要求,核电厂应在丧失厂外和厂内应急交流电源8小时内能够保持堆芯的持续冷却而不会导致堆芯严重损坏,在这种工况下,蓄电池是一种可靠的供电系统,因此,蓄电池也成为确保安全的重要环节。
蓄电池充电时,其电解液会分解出大量的氢气,正常运行时也会产生一些氢气。酸性蓄电池电解液分解出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当氢氧混合物浓度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可能发生爆炸,影响安全。因此,核电厂一般在蓄电池隔间内设置有相应的通风系统,除维持所需的环境温度外,还要保持相关房间每小时一定次数的换气率,以防止氢气在蓄电池室的集聚。为了实现在核电的各种工况下的安全运行,还必须要求通风系统的电机、供电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即达到一定的核安全等级,此外还需要安装氢气的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这样导致系统比较复杂,而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目前还没有非能动的实现热量和氢气同时排出的设备,只有单独排出热量的设备如公开号为:CN104979023A的专利申请,其只能非能动的将热量排出安全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靠性极高的蓄电池隔间的非能动排气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蓄电池隔间的非能动排气装置,包括热管、排气管,所述热管具有蒸发段与冷凝段,所述排气管具有进气口和排气口,所述热管的蒸发段设置于蓄电池内且其冷凝段设置在所述排气管的内,所述排气管的排气口与大气连接且其进气口设于蓄电池上方。
优化的,所述排气管具有竖向设置的竖直段,所述热管的冷凝段设于所述竖直段内。
进一步的,所述冷凝段设于所述竖直段的下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管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竖直段下方且水平设置的横向段或连接于所述竖直段下方且倾斜设置的斜向段。
优化的,所述热管的冷凝段上套设有散热器。
进一步的,所述散热器设置为翅片式散热器,所述翅片固定于所述热管的冷凝段的外壁。
更进一步的,所述排气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排气管下端的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位于所述蓄电池正上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具有非能动特性,同时实现了热量导出和氢气排出功能。以蓄电池产生的热量作为排出氢气的主要驱动力,同时实现了蓄电池间通风和热量排出双重目的,避免氢气爆炸的危险。此外,由于排气管集气罩下方的氢气密度较小,且温度较高,含氢气体进入集气罩后,也具有密度差导致的向上驱动力,促进氢气和热量排出,即使热管失效,仍能实现通风排气功能。相比较于现有蓄电池间通风技术,本发明不需要额外电源和能动设备,具有设备简单,可靠性较高的特点。
(2)本发明具有自适应能力。蓄电池产生的氢气数量与其发热量正相关。蓄电池产生的氢气数量越多,意味着蓄电池同时产生的热量也越多,相应的排气管的驱动力也越大,排出氢气的能力也增强。反之亦然。相比较于现有蓄电池间通风系统,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785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