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消纳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3993.1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1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周欢;许裕栗;周静;王利民;甘中学;卢稳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奥能源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38 | 分类号: | H02J3/38;H02J3/4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黄志华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新元南***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伏消纳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伏消纳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网,天然气管网,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光伏发电系统和微型燃气轮机;电力系统控制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在不同的运行时间段运行在相应的运行模式下,光伏发电系统采用与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对应的光伏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微型燃气轮机采用与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对应的燃气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电网采用与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对应的电网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通过电力系统控制电网和分布式能源系统运行,实现了电网和微型燃气轮机与光伏发电系统之间的协同互补,保证了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提高了光伏发电系统的消纳能力和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伏消纳系统。
背景技术
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主要包括太阳能电池板(也称光伏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件。目前,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分为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两大类型,相对于离网光伏发电系统而言,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不需要通过蓄电池储能,节省了光伏发电的开发成本,逐渐成为了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中,并网光伏发电系统主要包括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和分散式小型并网光伏电站(也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两大类型,相对于集中式大型并网光伏电站而言,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投资小、建设快、占地面积小,逐渐成为了并网光伏发电的主流,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运行模式是,在有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光伏组件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经并网逆变器逆变成交流电向用户供电,多余或不足的电力通过联接的电网来调节。
在实际应用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一般配置在邻近用户地段,供用户自发自用,能够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太阳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间歇性,使得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不稳定,无法满足用户稳定用电的需求,即使配置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也可能无法持续使用,这就使得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消纳能力较差、利用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伏消纳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光伏消纳能力较差、利用率较低、发电不稳定等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伏消纳系统,包括:电力系统,电网,天然气管网,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分布式能源系统包括与电网相连接的光伏发电系统,以及连接在电网与天然气管网之间的微型燃气轮机,其中,
电力系统,用于在预设的控制时间范围内,获取电网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各个运行时间段内的运行模式,每到达一个运行时间段的情况下,控制电网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中的光伏发电系统和微型燃气轮机运行在运行时间段对应的运行模式下;
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在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下,采用与运行模式对应的光伏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
微型燃气轮机,用于在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下,采用与运行模式对应的燃气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
电网,用于在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下,采用与运行模式对应的电网发电方式向用电负荷供电。
较佳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还包括:连接在电网和微型燃气轮机之间的电转气设备,其中,
电转气设备,用于在电力系统指示的运行模式下,采用与运行模式对应的转换方式,执行相应的电气转换操作。
较佳的,在预设的控制时间范围内,获取预先配置的电网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在各个运行时间段内的运行模式之前,电力系统还用于执行以下操作:
确定到达预设的第一优化周期时,将以当前时刻为起始的第一预设时间段划分为多个运行时间段,并获取各个运行时间段内的预期天气数据和用电负荷的预期用电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奥能源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奥能源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39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