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以及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2927.2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436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冰彦;方崇仰;王文俊;徐熊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 | 分类号: | G02F1/13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佳斐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光 视角控制 视角控制元件 双轴补偿膜 光源模块 显示模块 偏光片 配置 | ||
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其包括双轴补偿膜以及多个偏光片。多个偏光片配置在双轴补偿膜的相对侧。另外,提供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以及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元件、显示模块以及光源模块,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以及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显示装置为了能让多个观看者一起观看,通常具有广视角的显示效果。然而,在某些情况或场合,例如在公开场合流览私人网页或机密资讯或输入密码时,广视角的显示效果却容易使机密资讯被旁人所窥视而造成机密资讯外泄。为了达到防窥需求,一般作法是在显示装置前方放置光控制膜(Light Control Film,LCF),以将大角度的光线滤除。然而,光控制膜除了价格昂贵且厚度厚之外,还会使显示装置的整体辉度下降约30%。此外,光控制膜的周期结构容易与显示装置产生摩尔纹(Moiré pattern),而影响显示品质。
“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发明内容,因此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背景技术。在“背景技术”段落所公开的内容,不代表所述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其可限制视角且可避免摩尔纹的产生以及辉度的大幅下降。
本发明还提供应用上述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以及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其包括双轴补偿膜以及多个偏光片。多个偏光片配置在双轴补偿膜的相对侧。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其包括显示模块、双轴补偿膜以及偏光片。显示模块包括显示模块偏光片。双轴补偿膜配置在显示模块靠近显示模块偏光片的一侧。偏光片与显示模块偏光片分别配置在双轴补偿膜的相对侧。
为达到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发明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其包括光源模块以及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配置在光源模块的出光侧且包括双轴补偿膜以及多个偏光片。多个偏光片配置在双轴补偿膜的相对侧。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例至少具有以下其中一个优点或功效。在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中,藉由双轴补偿膜、双轴补偿膜与A型板的组合、双轴补偿膜与C型板的组合或双轴补偿膜、A型板与C型板的组合,可提供落在200nm至300nm的范围内的面内延迟值以及落在300nm至800nm的范围内的面外延迟值,从而达到限制视角的效果,且应用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偏光式视角控制显示模块以及偏光式视角控制光源模块可限制方位角角度。由于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视角为方形,且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能控制光束的收敛角度,因而较能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由于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并非利用周期性结构来控制视角,因此可避免摩尔纹的产生。相较于市售产品,如光控制膜,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可具有较高的正视角辉度、较便宜的价格以及较薄的厚度。在一实施例中,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也可应用于全防窥显示器或是车用显示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照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一种视角分布图。
图3及图4A分别是图1的偏光式视角控制元件的入光角度-穿透率的关系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扬升照明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29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