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余热集热供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52575.0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6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2 |
发明(设计)人: | 庞淮升;莫逢文;周水明;白映雪;王岚兰;黄韩声;黄琛;何昊放;罗承澄;黄华逸 | 申请(专利权)人: | 庞淮升 |
主分类号: | F28D7/10 | 分类号: | F28D7/10;F24F12/00;F24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靳浩 |
地址: | 536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余热 供水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余热集热供水系统,包括:热交换器,其设置在空调压缩机和空调冷凝器之间,热交换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储水箱,其顶部相对设有第三入水口和流液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出水口,储水箱内部设有流液构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涡轮、及水位传感器;储液盒,其设置在储水箱顶部,包括设置在顶部的注液孔、设置在底部并穿过流液孔的流液管、以及贯穿储液盒盒体的重力按压组件,所述重力按压组件包括重力块、连杆、弹簧、塞体,当第三入水口停止水流进入时,重力块压迫连杆向下运动带动塞体塞入流液管。本发明将空调制冷时产生的余热回收,得到的热水可供洗澡使用,提高了能源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余热利用领域,具体是一种空调余热集热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而利用余热回收是最有效的节能途径之一。余热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在能源利用设备中没有被利用的能源,也就是多余、废弃的能源,它包括高温废气余热、冷却介质余热、废气废水余热、高温产品和炉渣余热等。
现实生活中,很多酒店或商场中装有热水器和中央空调,很多住户家中也装有热水器和空调,装设的热水器大部分是电热水器,耗费了大量电能。无论是家用空调还是中央空调均具有制冷系统,而蒸发器、冷凝器、压缩机和膨胀阀(或节流阀)是制冷系统中必不可少的四大件。其中,冷凝器是放出热量的设备,即:将蒸发器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做功所转化的热量一起传递给冷却介质带走,而冷却介质带走这部分热量还需要通过消耗水泵及风机动力等排入大气中,不仅造成了热量的浪费,还额外消耗了电。
因此,如何将空调排放的冷凝热回收成为一种节能的新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余热集热供水系统,本发明将空调制冷时产生的余热回收,得到的热水可供洗澡使用,热转换效率高,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了能源。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空调余热集热供水系统,包括:
热交换器,其设置在空调压缩机和空调冷凝器之间,所述热交换器由内至外依次包括:第一套管、第二套管、第三套管,所述第一套管的一端设有第一入水口,其通过管道与空调压缩机连通,另一端设有第一出水口,其通过管道与空调冷凝器连通,所述第二套管的两端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围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套管上靠近所述第一入水口设有第二出水口、靠近所述第一出水口设有第二入水口,所述第三套管上设有抽气孔以及可供所述第二出水口、第二入水口分别穿过的两个通孔,两个所述通孔分别与第二出水口、第二入水口的外围密封连接,所述第三套管的两端也与所述第一套管的外围密封连接;
储水箱,其顶部相对设有第三入水口和流液孔,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三出水口,所述储水箱内部设有流液构件、第一隔板、第二隔板、涡轮、及水位传感器,所述流液构件包括固定板和活动板,所述固定板垂直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三入水口和所述流液孔之间,所述活动板与所述固定板枢接,所述活动板与所述储水箱的顶部之间夹设所述固定板,所述第一隔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入水口下方,且向下倾斜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上,倾斜后的最低端与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不接触,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一隔板相对设置,并位于所述第一隔板下方,所述第二隔板也向下倾斜设置在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上,倾斜后的最低端也与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不接触,所述涡轮靠近所述第三出水口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底部,并位于所述第二隔板下方,所述水位传感器固设在所述储水箱的侧壁上,其设置高度处于所述第一隔板的最高位置和所述活动板的最低位置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庞淮升,未经庞淮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25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