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功率电喷气体机ECU外壳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51963.7 | 申请日: | 2017-06-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466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吴长水;庞鲁杨;龚元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H05K7/20;H05K5/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谭磊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功率 电喷 气体 ecu 外壳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保护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ECU外壳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大功率电喷气体机ECU外壳装置。
背景技术
ECU又称“行车电脑”或“车载电脑”,也叫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ECU)的作用是根据其内存的程序和数据对空气流量计及各种传感器输入的信息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指令,向喷油器提供一定宽度的电脉冲信号以控制喷油量。如果在工作过程中,ECU由于接水、碰撞、高温等因素发生故障或者局部毁损,不仅会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还会危及车辆和人身安全。因此,需要外壳对其进行保护,且对外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技术中,与ECU接插头连接的ECU外壳包括上壳和下壳,上壳边缘形成的上接合部和下壳边缘形成的下接合部固定连接,上壳和下壳固定连接后形成用于容置ECU的前端开口的容置腔,ECU接插头插入容置腔的腔口,上壳设散热片。然而,现有的ECU外壳结构存在如下缺陷:(1)接插头容置腔在外壳的侧面,增多PCB板布线,增加ECU上的电阻值,而且间接增厚了整个外壳的厚度,不利于ECU散热;(2)上壳未设或仅设有少量的散热翅片,散热面积小,散热效果不佳;(3)上壳和下壳之间没有防水密封结构,不利于保护容置腔内放置的ECU。因此,需开发更符合用户要求的、结构设计更完善的ECU外壳。
授权公告号为CN 206024338 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ECU外壳,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上壳体、下壳体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一连接部包括位于上壳体上的上连接部以及位于下壳体上的下连接部,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均具有两个安装孔,在上连接部上与下连接部配合的端面设置凹槽,凹槽沿上连接部外端面指向上连接部与上壳体的连接处,凹槽位于上连接部上的两个安装孔之间。不同于上述专利,本发明并没有在上壳和下壳连接处设置凹槽,因为在上壳和下壳连接处设置凹槽容易导致凹槽处蓄水或积蓄其他腐蚀性液体,时间久了易对壳体造成损毁。本发明在上壳设置第三容置腔和腔体盖、散热单元,相比上述专利,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优势:
(1)在ECU返修时,如果只是程序问题,可直接打开第三容置腔的腔体盖进行调控和修理,无需打开上壳和下壳,减少了打开过程中翘壳对壳体的损毁;如果需要打开上下壳进行维修,可以先打开第三容置腔的腔体盖,固定好下壳,手动或借用机械力提起上壳,无需翘壳减少对壳体的损毁;
(2)设有更多散热单元,散热效果更佳;
(3)上壳的第二容置腔是用于固定ECU接插头的,这样布置可减少PCB板布线,减少ECU上的电阻值,从而间接减少发热量;减小整个壳体的厚度及高度,更有利于散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经济实用,利于PCB板布线,散热效果好、密封性好的大功率电喷气体机ECU外壳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大功率电喷气体机ECU外壳装置,该装置与ECU接插头连接,包括上壳体、与上壳体相对设置的下壳体、上壳体与下壳体共同围设而成且用于放置ECU的第一容置腔,还包括设置在上壳体上表面中部且用于固定ECU接插头的第二容置腔、分别布设在第二容置腔两侧的第三容置腔及散热单元,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的腔口顶部敞口,所述的第三容置腔的腔口顶部设有腔体盖。
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的上表面与第二容置腔的腔口平行,并高于第一容置腔的上表面。
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的上表面与第一容置腔的上表面的高度差为11.5-12.5mm。
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的腔体面积占上壳体上表面面积的10-20%。
所述的第三容置腔的上表面与第三容置腔的腔口平行,并高于第二容置腔的上表面。
所述的第三容置腔的腔口与腔体盖的上表面平行。
所述的第三容置腔的腔体面积占上壳体上表面面积的15-30%。
所述的第三容置腔的上表面与第一容置腔的上表面的高度差为21.5-22.5mm。
所述的散热单元为沿横向布设在上壳体上的散热翅片,该散热翅片的面积占上壳体上表面面积的25-30%。
所述的上壳体的边缘凹进形成用于注入密封胶的上结合部,所述的下壳体的边缘凸起形成与上结合部相适配的下结合部。
为了简化工艺流程,在实际加工过程中,所述的第二容置腔、第三容置腔、散热单元均与上壳体一体成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5196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不间断电源装置的机箱
- 下一篇:一种变频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