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作弊电子秤及防作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8519.X | 申请日: | 2017-06-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28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宁兆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典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G23/01 | 分类号: | G01G23/01 |
代理公司: | 广东中亿律师事务所44277 | 代理人: | 杜海江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作弊 电子秤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量计量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作弊电子秤和采用该电子秤的防作弊系统。
背景技术
电子秤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商业贸易、交通运输、港口计量和国防建设等领域,其属于国家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用于贸易结算的电子秤要实行强制检定。
称重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保证交易的公平公正,保护消费者利益是贸易结算的最基本要求,但是由于目前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不少商贩为谋取不法利益,采用改装或加装开关、遥控装置、加装芯片等作弊手段,坑害消费者。
市面上现有的数百万台大秤、小秤都有作弊现象。我国众多生产电子秤的企业产品中,能有效防止作弊功能的产品少之又少,各种电子秤的作弊方法层出不穷,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电子秤的称重质量和有效性难以保证。这一问题不解决,不仅将助长社会弄虚作假的歪风邪气,而且对我国的质量体系和诚信体系势必产生严重的冲击。
目前电子秤的作弊方式主要有:1、暗自拆秤,人为调大误差,此类秤每次称量都有正误差,实际属于不合格秤;2、秤体加装作弊开关,通常是双开关,加在隐蔽处,一键作弊,一键还原;3、无线遥控作弊,此类秤靠外部遥控器遥控作弊,可一键还原正常称量状态,若不拆秤细查,仅靠外观检查看不出任何问题;4、芯片密码作弊,此类秤靠更换作弊芯片,输入作弊密码启动作弊,遇检查可“一键还原”,拆秤细查也难觅破绽;5、两种秤交替使用,一种是正常秤,用于应付质监局或市场管理者检查时使用,使用次数少,另一种是作弊秤,只在与消费者交易时使用,使用频率高。
现在,针对电子秤作弊的解决办法主要是,通过应用单片机系统实现提取芯片程序,上位机与单片机进行通信,经过安全校验后,调用循环冗余校验算法获取程序的校验码,通过与远程服务器中存储的校验码进行比较,确定芯片代码是否被修改。这种防作弊方法需专用单片机芯片,限制了电子秤厂家对单片机的选购,不利于生产,而且能解决的作弊行为仅限于单片机软件作弊。还有一种方法是,基于MSC.5l 单片机设计一种防作弊监控器,从重量的输入,价格的计算及价格的显示三个方面着手,由硬件和软件结合达到防作弊的目的。这种方法中红外通信受环境影响大,采用两套独立冗余的硬件和微控制器防作弊,未考虑两套电路和两个微控制器都被更换的情况,安全性不高,同时不能解决大多数作弊行为。
比如,2012年5月2日公告的,公告号为101968377的中国发明《一种电子称的防作弊方法》,所述电子称包括一称重传感器、一主控单元和一由特定部门监管且含身份ID的加密授权IC卡,所述方法通过对主控单元对各身份ID的认证,以实现各部件配套的唯一性,且对每次称重的数据先后进行加密解密,从而获得正确的称量值。该发明使用IC卡成本高,只能进行识别,不能通信,无法实现对电子称的监管,而本发明不仅能对电子称进行验证,还支持NFC通信,进行数据读写,有效对电子称进行监管,同时具备防拆单元防止电子称被强行拆开。
再比如,公告号为CN104501935的中国发明专利《一种电子称的防作弊监管方法及系统》,其公开了如下的防作弊方法:初始化过程:对电子称进行初始化操作并上传服务器保存备案;激活过程:服务器会针对审核通过的电子称,形成一个与该电子称匹配的电子称ID和密钥,并下发给手持终端,再由手持终端通过NFC通讯功能传递给该电子称,写入所述NFC 标签中;检定授权过程:电子称激活后,通过手持终端对电子称进行检定授权操作,且经过检定合格的电子称才能正常显示;拆开授权过程:当电子称损坏时,需要通过手持终端对电子称进行拆开授权操作,得到拆开授权的电子称才能拆开维修,其采用手持终端的NFC设备对电子秤进行监管,监管效果好,但成本比较高,不利于大面积推广。
目前市面上电子秤均处于不可控的状态,因此监管难度很大,很难有效的实现监管。监管部门急需对电子秤的作弊现象进行有效的防范,对电子秤市场进行规范管理。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人对现有的防作弊电子称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产生本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防作弊效果好的防作弊电子秤和一种采用上述防作弊电子秤的防作弊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典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典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85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