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44312.5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3689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1 |
发明(设计)人: | 丛林;李莉莉;代铮;景晨;刘璐;史燕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8 | 分类号: | G01N3/08;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头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29 | 代理人: | 刘锋 |
地址: | 10002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既有 硅酮 密封胶 结构胶 拉伸 性能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方法,属于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对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进行取样,得到胶条试样;制备与所述胶条试样颜色不同的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作为修补胶;将所述修补胶刮涂和/或挤注到胶条试样上,并使所述修补胶固化,得到注块;对所述注块进行剥片和/或裁剪,得到规定尺寸的试样,其中所述试样的有效试验部分全部为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本发明填补了既有建筑上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无拉伸性能试验方法的空白,确保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实现对该类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进行有效评价。并且本发明科学、合理,简单易行,设备简单,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是以聚二甲基硅氧烷为主要原料,辅以交联剂、填料、增塑剂、偶联剂、催化剂在真空状态下混合而成的膏状物,在室温下通过与空气中的水发生反应固化形成弹性硅橡胶。硅酮类密封胶主要用于各种玻璃幕墙耐候密封,金属、玻璃、铝材、瓷砖、有机玻璃、镀膜玻璃间的接缝密封,混凝土、水泥、砖石、岩石、大理石、钢材、木材、阳极处理铝材及涂漆铝材表面的接缝密封等。硅酮类结构胶主要用于玻璃幕墙的金属和玻璃间结构或非结构性粘合装配,中空玻璃的结构性粘接密封(二道密封胶)等。
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的拉伸性能指标应符合JG/T475-2015《建筑幕墙用硅酮结构密封胶》、GB16776-2005《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GB/T29595-2013《地面用光伏组件密封材料硅橡胶密封剂》等相关产品标准中的指标要求。上述产品标准中的试验方法均参照GB/T528-2009《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拉伸应力应性能的测定》,和/或GB/T13477.8-2002《建筑密封材料测定方法,第8部分:拉伸粘结性的测定》中的规定进行。GB/T528-2009和GB/T13477.8-2002均规定了试件的形状、尺寸和制备方法,其中GB/T528-2009规定的试件为哑铃型试件等,GB/T13477.8-2002规定的试件为工字形试件等。
但是,JG/T475-2015和GB/T29595-2013规定的是未使用的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的性能测定方法,对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不适用,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是指既有建筑、门窗、光伏组件上已经使用并固化的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因为未使用的密封胶、结构胶没有固化,可以制备成任意形状和尺寸,然后固化,即可得到任意形状和尺寸的试件,可以满足GB/T528-2009和GB/T13477.8-2002的要求,而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已经固化,从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上取样时,由于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的尺寸限制,不能得到符合GB/T528-2009和GB/T13477.8-2002规定形状和尺寸的试件,无法进行性能测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方法,本发明填补了既有建筑、门窗、光伏组件上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无拉伸性能试验方法的空白,确保所得结果的可靠性,实现对该类产品的安全性、合规性进行有效评价。并且本发明科学、合理,简单易行,设备简单,可以节约大量现场试验成本,易于推广使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拉伸性能测定方法,包括:
步骤1:对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进行取样,得到胶条试样;
步骤2:制备与所述胶条试样颜色不同的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作为修补胶;
步骤3:将所述修补胶刮涂和/或挤注到胶条试样上,并使所述修补胶固化,得到注块;
步骤4:对所述注块进行剥片和/或裁剪,得到规定尺寸的试样,其中所述试样的有效试验部分全部为既有硅酮类密封胶、结构胶。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3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431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