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浅水系泊系统及驳船在审
申请号: | 201710441743.6 | 申请日: | 2017-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54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中念;纪亨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B21/20 | 分类号: | B63B21/20;B63B21/50;B63B35/28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71 | 代理人: | 李姿颐 |
地址: | 519055 广东省珠海市金***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浅水 系泊 系统 驳船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驳船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浅水系泊系统及驳船。
背景技术
用于近海浮体锚泊的钢丝绳和钢链系泊系统已被使用多年。其中大部分应用在大型船舶,且位于100米以上的中等或深水海域。
在深水系泊系统的应用中,当环境载荷引起船舶偏移,如大风,海浪和海流作用,锚泊线的重量产生的悬链线形状可以提供基本的恢复力。在海底的系泊缆的末端,嵌入海底的吸力锚或打入锚桩用来将锚泊线固定于海底。在正常的锚泊状态下,将预设的张力施加到所有锚泊线,以达到每条锚泊线的设计形态。锚泊线的悬链线形状使得系泊系统的横向刚度更比钢丝绳或钢链的轴向刚度要小很多。
在具有嵌入海底的吸力锚或在打入锚桩的传统悬钢链-钢丝绳-钢链锚泊系统中,底部钢链的一部分在正常条件下触底。当一个较大的船舶的偏移发生时,这部分躺底链将被抬离海底并形成系泊缆悬链线形状的一部分。然而,任何设计条件下,这种悬链系泊线不允许在载荷增加时形成直线或接近直线,因为锚泊线的刚度在直线形状时会显著增加,导致锚泊线因为一个较小的船舶额外偏移而发生损坏。
在深度小于60米的浅水应用中,常规的系泊系统的悬链线形状非常有限,以至于由其提供的横向系统刚度变得无效。这样的锚泊系统中,一个很小的船舶偏移就很容易使在设计预张力下的锚泊线张力增加,悬链线形状变成直线形状。当锚泊线变成直线而刚度突然增加,并导致相应的在张力突然增加,可能会对系泊系统非常危险。为改善这一状况,常规的方法是使用较长、较重的海底钢链或在海底钢链上加配重块。
当水深越来越浅时,悬链线系泊系统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小,在海底所需的额外的钢链或配重块的成本也变得非常昂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浅水系泊系统,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能保证更大的轴向刚度,且具有的使用寿命高。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驳船,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能保证更大的轴向刚度,且具有的使用寿命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浅水系泊系统,用于驳船,驳船包括驳船本体。浅水系泊系统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及系泊缆。系泊缆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及纤维缆,第一连接线通过纤维缆与第二连接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线远离纤维缆的一端用于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驳船本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线远离纤维缆的一端用于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海底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系泊缆还包括浮力件,浮力件与第二连接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纤维缆固定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浮力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浮力件固定连接,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用于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海底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系泊缆还包括三接板,三接板与浮力件的底部连接,且三接板远离浮力件的一侧分别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浮力件为浮筒。
进一步地,上述纤维缆的长度占系泊缆的总长度的75%以上。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均为钢链和钢丝绳中的一种或两者的组合。
进一步地,上述纤维缆为聚酯缆线。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均安装于驳船本体上的滑轮、导缆器及挚链器,第一连接线绕过滑轮和导缆器与挚链器连接。
一种驳船,包括驳船本体和多个浅水系泊系统。浅水系泊系统包括第一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及系泊缆。系泊缆包括第一连接线、第二连接线及纤维缆,第一连接线通过纤维缆与第二连接线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线远离纤维缆的一端用于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驳船本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线远离纤维缆的一端用于通过第二连接组件与海底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组件安装于驳船本体,第一连接线通过第一连接组件与驳船本体固定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浅水系泊系统及驳船的有益效果是:
纤维缆通过第一连接线和第二连接线分别与驳船本体和海底固定连接,当系泊缆被拉成直线时,纤维缆可以伸长,而不像钢丝绳没弹性,进而可以在保证系泊效果的前提下提高浅水系泊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纤维缆的轴线刚度可以保证浅水系泊系统的横向刚度。本发明提供的浅水系泊系统及驳船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同时,其能保证更大的轴向刚度,且具有的使用寿命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未经三一海洋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0441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